【醫牧心聲】醫院牧靈工作者的掙扎

期數
4064
刊登日期
2022.01.07
作者
吳燕芬
主曆
主曆 2022 年 01 月 09 日 主受洗節

「早晨,天主教牧靈部,我係趙姑娘。」

「趙姑娘,我爸爸昨日在家暈倒被送院,醫生要他留院檢查,想請你送聖體給他,可否安排神父為他做病人傅油?」

對醫院牧靈工作者來說,經常收到親友來電,要求牧靈部探訪。為病人送上關懷、聆聽病患及家屬的感受及需要,給病人送聖體以及安排神父施行聖事,使病人得到心靈上的支援等等……都是醫院牧靈工作的重要部份。

疫症前,醫院牧靈工作者收到轉介,便會馬上到病房,與病房工作人員表明來意後,可以自由地在床邊陪伴及關懷病人的靈性需要,探訪後也會聯絡家人及跟進個案。但在新型肺炎疫症下,這些工作已變得跟從前不一樣。

現在的醫院牧靈服務,需要病人或親友主動向病房的醫護提出申請。有關申請會交由院方,在既定的程序下通過批閱,每個個案審批的時間也不一樣,由數分鐘到長達半天也有。一般按病人的身體狀況,已受到死亡的威脅; 或者病者正處於靈性十分困擾的情況,成功申請的機會較高。不單在申請方面要符合醫院的要求,就是進入病房的牧靈工作者,也需要記錄在醫院的 “Essential Spiritual Services”, 簡稱 “ESS” 的指定名單內(醫院管理局沒有為此項服務提供中文翻譯名稱),才能提供牧靈服務。

因著這些限制,牧靈工作者只好等待病房通知審批結果,才能決定下一步的行動。這令牧靈同工的內在自由受到挑戰,需要調整心態去面對工作流程的變更。遇上一些個案申請不被批准時,例如醫護認為病人的情況「不危急」,牧靈同工便不能到床邊關心病人,雖然理性上是明白醫護防疫的考慮,但這樣確實令到病人的靈性需要被滯礙了。祈望醫護在防疫及全人照顧(包括身體、心理、社交及靈性) 兩方面取得平衡,為病人的治療帶來福祉。

有些同工因為未能「親身臨在」病人身邊,出現關懷上的缺失而感到自責,背負了不必要的包袱。同工需要學習接受目前探病的限制,但同時也可以嘗試突破以往接觸病人的方式,例如與病人以「視像」通話。當然,「視像」探訪未必能配合長者或病弱者的需要,但也聊勝於無。

現時親友到醫院探望病患,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故他們對病患者的掛慮所引致的焦急,是可以理解的。遇到親友得知探訪病者的申請,遭院方拒絕而感到不安時,牧靈同工也會聆聽及同理他們,讓親友得到抒發,燃起盼望。

在疫症仍未消除的今天,繼續為住院病人及其親友,提供心靈關顧服務,牧靈同工需要依持對上主的信靠,準備持續承受考驗,在災難中不要慌亂,靜待上主的照顧。(德二1-3) 

 

  •  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