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生·活】我們、我還是他們?

期數
4066
刊登日期
2022.01.21
作者
丘建峰
主曆
主曆 2022 年 01 月 23 日 常年期第三主日

教區正為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作諮詢,其中一個重點是填寫一份問卷,大家可以在公教報找到該問卷。在問卷裡,第一題就出「在我們的教會(教區、堂區、團體等等),誰是我們的『同行夥伴』?」

這問題是問「我們」,這個「我們」在問卷裡出現了許多次,而在問卷最後部份,有一項是「呈交的堂區、團體名稱」,因此,有理由相信,「我們」就是指「堂區團體」或「其他團體」。

問卷背後隱含的意思是:填寫的不是個人意見,而是整個團體的看法。這含意也呼應本屆會議「共議」的主題,教會團體不是由一個人來發號司令,而是由團體共議而形成符合天主旨意的看法。

但是,在現實裡,堂區所填寫的問卷,真的是堂區團體的共議成果嗎?也許,在此提出幾個問題,讓堂區裡真正執筆填這份問卷的人,想一想。

第一問:來參與主日彌撒的會眾,是堂區團體的成員嗎?當中有多少人,只是每個主日的這一個小時,出現在堂區的聖堂裡,其他時間,與堂區都沒有甚麼交集,他們是你心目中的「我們」嗎? 如果他們都是「我們」,也許這是很好的機會,讓他們發聲,真真正正地成為「我們」了? 

第二問:在下筆之先,你究竟有沒有真的想過「我們」是誰呢?也許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思考一下。也許,浮現在你腦海裡的「我們」,就是幹事會內各張熟悉的臉孔,也許,是整個議會的成員;也許,一張臉都沒有浮現出來。

也許,堂區團體填寫這問卷前,會召開會議,一群在堂區內活躍的教友,一起討論如何回應這問卷。在場的教友,每一個人在想這些關乎「我們」的題目時,都會各自在腦裡浮現某一群「我們」,主日學的導師可能浮現自己一眾拍檔,禮儀組成員會冒出彌撒中的各個同工,然後,各自按「我」所幻想的群體,回答這條有關「我們」的題目。

第三問:在回應「我們」的題目,究竟是「我們」還是「我」,抑或是由我所想像出來的「我們」,其實,它有可能是「他們」。

本屆會議的主題是「共議」。無論大家如何理解共議的方式,我必須指出,要「共」, 就要先有個體,唯有不同的個體實在地存在, 才有「共」的可能,因此,「共議」這結果,先要有不同真實個別的「議」存在,才有可能走到去「共議」這結果。

三條問題下去,也許有一條最根本的問題:在堂區內,有多少個真實存在的個體呢?存在的個體,有沒有自己的意見呢?他們的意見,有沒有被諮詢,乃至提升到「議」的級別呢?

也許,這份關乎「共議」的問卷本身,就是「共議」的開端。

• 塘邊鶴系列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