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聖母院堂區(下) 恭敬會祖聖髑  追隨芳表

期數
4069
刊登日期
2022.02.11
主曆
主曆 2022 年 02 月 13 日 常年期第六主日

按圖放大

「祂派遣我去向貧窮人傳報福音。」這是獻主會會祖聖馬善樂的主教格言。聖母院堂於1967年由無玷聖母獻主會成立,聖堂安放了聖馬善樂的聖髑,讓教友在恭敬聖人聖髑時,也一直銘記及追隨會祖芳表。

聖母院堂位於聖母院書院內,從學校樓梯前往聖堂,踏入門口便可看到面向祭台右方的聖洗池及獻主會聖母像。獻主會聖母像頭上有12顆星星,帶出因著聖母的祈禱,能直奔天堂;她金色的裝束凸顯她在天上和人間的尊貴;聖母一隻腳踏著半月,另一隻腳則踏在蛇頭上,呼應聖經中說:「我要把仇恨放在你和女人,你的後裔和她的後裔之間,她的後裔要踏碎你的頭顱,你要傷害他的腳跟。」(創三15)此外,聖母的右手放在胸前,左手向眾人張開,代表她向所有願意偕同她向天主祈禱的人,帶來恩典。

祭台的正中是獻主會十字架,十字架兩旁有聖人的陪伴,安放了三位聖人的聖髑,除了上述提到聖馬善樂聖髑,還有聖若望保祿二世以及聖女傅天娜的聖髑,期望教友透過恭敬聖人聖髑,學習他們對天主的依賴和信靠,愛主愛人,成為他人轉向天主的工具。

面向祭台的左方,掛有救主慈悲畫像,下方則是聖體櫃,櫃門上的麥穗及葡萄枝圖案,喻意食糧,反映聖體是天主賜予人類的永恆食糧。

聖母院堂於1967年成立後,直至1992年才正式升格為堂區。堂區議會秘書徐思琪六歲在聖母院堂領洗,44年來見證著堂區的成長。如果要用形容詞來概括這段歲月,她會說是「陶醉」於在堂區的每一刻。

加入少年團 服務堂區與社區

雖然父母都是教友,但在土瓜灣區成長的徐思琪,在孩提時代並沒有太多機會接觸教會。直到她升讀獻主會小學,因為每個上課天早上,媽媽都會帶她到聖母院書院門外等候校巴,「神父與我們一起等校巴時,會和列隊的家長及學生聊天,邀請我們在星期六到聖堂聽道理,媽媽便開始每個週六帶我和妹妹參與道理班。」

那時候的道理班,主要由修女與小朋友一起閱讀聖經,為堂區凝聚了一班青年。徐思琪參加道理班一年後,便在聖母院堂領洗,加入少年團,有時幫忙清潔聖堂,也會到老人院探訪,讓她體會到參與義工服務幫助人時的喜悅,到了今天仍參與堂區的愛德工作。

她指出,小時候沒有太多機會參與課外活動,但青年在周日會聚集聖堂一起做功課、聆聽聖經故事、踏單車,「神父也會一起玩,十分歡樂。」後來神父在堂區開辦英文班,與學生用英文唱歌、對話,「聖堂可說是啟蒙我學習英語的地方。」

教會愛德服務 深入民心

堂區議會會長廖永生小時候住在聖堂附近,因為鄰居是天主教徒,每逢聖誕節皆邀請小朋友到家中開派對,使他開始認識教會。但因為爸爸拜神,所以最初不願子女領洗,直至70年代爸爸到外地工作,「當時他們的觀念是教會經常派發物資,如果我們有困難,教會也會幫忙」,所以爸爸主動讓太太與子女領洗,可見教會當時進行的愛德服務,深入民心。

回想小時候彌撒中最難忘的情景時,廖永生提到由於啟德機場在聖堂附近,所以彌撒中經常會有飛機在上空經過,「因為飛機太大聲浪,神父不時要暫停講道,因為即使說了也要再重複。」今天這情況已不復再,但回憶起來也覺甜蜜。

培育青年信仰

今天,為培育青年信仰,聖母院堂設主日學及青年慕道班向他們傳授教理。青年慕道班導師陳浩銘指出,領受堅振後的青年透過慕道班培育,鞏固信仰。他們除了在堂區,還會舉辦戶外學習日,例如與青年到天主教墳場探討生命課題,有時也會參與堂區的愛德服務。

其中,為陳浩銘深刻的一次經驗,是與青年向土瓜灣的露宿者派飯後的青年反思。在派飯過程中,他們遇到一位患上重病的露宿者,「他患有糖尿病,整隻腳十分腫脹,但與我們交談時,全程保持笑容,十分開心與感謝我們的幫助」,青年在活動後進行反思,分享能夠感受到伯伯面對困難時的樂觀態度,「派飯之餘,包含一份祝福,及福傳的使命」,陪伴青年在信仰上的成長。

 

  • 編輯 CatherineWong / 採訪 ElaineNg / 設計 MikeChan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