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怎樣才算是慈悲? 

期數
4070
刊登日期
2022.02.18
作者
何家怡
主曆
主曆 2022 年 02 月 20 日 常年期第七主日

慈悲一詞,大家不會陌生。要說慈悲,相信任何人隨口都可以說出一大篇道理,但要實行起來,卻完全是另一回事,因為這取決於人心的潔淨。

很喜歡今天讀經一中,撒烏耳及達味的故事。撒烏耳為王,但他在他的子民眼中卻不如達味般優勝,使他對達味心生嫉妒,時常找機會陷害這位全心服膺於天主旨意及他權位下的達味。達味長期受著生命的威脅,但天主卻一直保護他,並一次又一次把撒烏耳放在他的手中,任他處置。而一次又一次,達味寧可自己受生命的威脅,也不願為了自保而伸手加害天主的人,這就是慈悲。

從一個人的選擇,或多或少可看出他的慈悲之心。特別在擁有某種權力的人身上,尤其看得清楚,或更好說,別人更容易便感受得到。因為慈悲往往是在架構、合乎規範、工作成效、儀式等等這些硬件中,對人的關顧作出優先選擇。當你願意對人慈悲時,你便要放下對工作成效的執著。這是為我們生活在超級講求效率的社會環境中的人,是最難協調的。在一般打工仔的圈子裡是,在教會及修會團體也不難經驗得到。為了達到「有效」的福傳、「有質量」的見證,保持「神聖」及「友愛」團體,而剝奪了團體成員所需要的空間及自由選擇,並以三願生活,行愛德、福傳熱忱來將它靈修化。結果,團體成員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應付」這些「福傳及見證」要求,卻失去了最核心的——生活慈悲,活出天主的愛。

自由是天主給人最可貴的禮物,也是最難理解,最難拿捏的東西。在一般的解說,自由就是我喜歡做甚麼便做甚麼,但人們也開始慢慢地醒覺,並不是這樣。試著從另一個角度看,當我在有限的空間之下,我能否仍自由地,做我喜歡做的事?又換個角度,仍然是在有限的空間,甚至在我工作的本分上,我是否有自由去選擇我做事的態度?世界不是由我主宰的,所以我永遠不是世界的中心,我們永遠是活在有限的空間。當一個人內心有真正的自由,就算他受著無數無理的迫害,他永遠是一個自由人,而且這個人永遠都能散發著慈悲的心,平易近人,因為他有空間去分析及選擇,而不是作出不經大腦的情緒反應。

一個人內心有怨氣,他所看到的都是可生氣的東西,從而與其他人產生口角或動武。一個人內心懷有慈悲,他看到的都是充滿著因失去愛而支離破碎的世界,所產生的就是憐憫。一個人內心有愛,他就能寬恕。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慈悲的心,都有愛,因為天主創造我們時,我們都分享了天主的本質,但我們有否好好的去運用它,好好的活出來,那就要我們不斷地反躬自問了。

 

 • 本欄作者: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和黄漱芳輪流執筆。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