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觀祈禱––從意義治療出發

期數
4072
刊登日期
2022.03.04
作者
梁國良 
主曆
主曆 2022 年 03 月 06 日 四旬期第一主日

祈禱並非宗教人士專利。祈禱是人類向超越自我的現實(self-transcending reality)的呼求及回應。當人類面對無法改變的苦況時,祈禱往往有助人類放下自我的執迷,讓自己提升到更高層面,發現困苦的意義,因而有力量在苦痛中活下去。

著名腦神經專家及精神科醫生 Viktor E. Frankl(「意義治療法」之創始人)不單在他暢銷超過一千萬的著作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中,講述他從二次大戰集中營死裏逃生的經過,還在他一本少為人認識的作品 Man's Search for Ultimate Meaning 中,提到那超越自我的現實,就是人類良知的延伸。由於良知,如同人類的創意及仁愛,屬於無意識領域,那超越自我的現實也屬於同一層面。只要我們安靜下來,放鬆自己,接觸內心,並願意與那超越自我的現實連繫起來,我們的心靈就會得到復甦,在面對苦況時我們就較容易產生覺醒,並且有力量回應當下的需要。

默觀祈禱(又稱「默禱」)就是要回應人類當前無力面對苦況的困局。它不是靈丹妙藥,也並非要取代傳統祈禱方式。它只提供一個方法讓慣於「忙、忘、亡」的我們停下來休息,把慣於主導的思想暫停下來,單單在寧靜中與生命的本源連繫,懷著愛與信接受這生命本源賜予我們的美善。經常以默禱來滋養心靈的人,他們不單易於流露人性的美善,也在面對壓力、苦惱、焦慮和抑鬱上都有裨益。這是過去十多年醫護和心理學界的研究結果。

默觀祈禱正與 Frankl 的意義治療法不謀而合。只要我們願意轉向內心,聆聽良知,我們便有機會接觸到那超越自我的現實,不管你稱之為生命本源、天道或天主。

在這足不出戶的非常時期,就連宗教場所也要關閉的時候,「進入內室,關上門,禱告我們在暗中的父」正是耶穌基督在福音中對全人類的邀請。讓我們珍惜及善渡此刻的限制和種種不便,以希冀和赤子之心,發掘這隱藏已久的寶藏,啟動這內在資源。也許,當疫情過後,我們發現自己已改變了。我們不再像昔日那個執著的樣子。我們已變得更豁達、更包容,最終成為一個像祂那樣柔和謙遜的人。

有意進一步了解默觀祈禱,可瀏覽普世基督徒默禱團體(香港分會)的網頁,參加各區每週網上默禱聚會。疫情減退後,亦可前往大嶼山聖母神樂院與隱修士一起學習「歸心祈禱」。

•聖猶達堂默禱小組成員

(編者按:古道札記續稿未到)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