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牧心聲】無言的回應……你懂嗎?
還記得2021年的某天,拿起電話,傳來一位護士溫婉關切的聲音:「阿女清醒,唯不能說話,常為未能表達自己而情緒波動。她點頭示意自己是天主教徒,願意有院牧探訪,所以就轉介給你們。」可惜因疫情嚴重和病人情況穩定的關係,院方只批准牧靈工作者以視像通話方式探訪病人,不能床邊探訪。就這樣,阿女與我展開了每星期一次十分鐘的視像探訪。
回想初接受這個轉介時,心情有點複雜。既感恩醫護人員對病人的細心關懷,又為如何善用短促的時間透過視訊對未能言語的病人作心靈關顧而惆悵。由於阿女是因腦部發病而影響了她的語言和活動能力,並非聾啞人士,難以手語對話,而未能床邊探訪亦限制了我可以透過寫字、觸摸等方式與她溝通。怎麼算好?然而,當想到是天主讓我透過探訪阿女學習如何陪伴不同境況的病人,心安舒下來,期待相見。
從起初,在視像通話中,我說話而阿女則以點頭、搖頭等身體語言回應。眼見阿女為長期住院、身受病苦、思念家人卻未獲家人探訪而落淚,很不開心,經與同事商量,我嘗試透過醫護人員聯絡她的家人,可惜亦得不到家人的回覆,而阿女亦因自身狀況而婉轉拒絕神父的探訪。看來,愛莫能助。我逐漸領悟到「一人有一個故事」,我不宜去判斷,亦得尊重各人有自己的選擇。與其費神問個究竟,不如專注於當下與阿女的接觸,關懷她對人生和病患的感受與需要,陪伴她度過住院的艱難日子。
面對阿女不能說話,我耐心地觀察其表情動作,透過提問估她欲表達的意思。每當我能體會她的所感所想,說出她的心聲時,她會報以點頭、微笑、下淚等等,一抒情緒。我留心自己的言詞會否觸動她強烈的情緒,畢竟,只得短短十分鐘的時間,又只透過螢幕對話,鞭長莫及,「揭開別人的傷口卻來不及敷它」,那就不好了。遇上視像探訪的局限,我需調適。
除了關心阿女的狀況外,我嘗試陪伴她面對病患帶給她的困難。事實上,身體雖受限,心靈卻可以自由。既思念家人又未能相見,我鼓勵她把思念和心聲化成禱告與祝福,相信天使會把她的心意傳遞給她所愛的人。我亦與她一起去視病患為參與基督的苦難和作補贖的機會(參看羅八16-17;哥一24),而基督既曾受苦,必能扶助她(參看希二18)。注意到阿女重視每次的祈禱時刻,我就預留靜默的時間讓她向天主呈上無聲的禱告,安憩主內。
數月過去,看見阿女由淚容滿面到臉上多了笑容;由不開心到平安的情緒表達,我感安慰。感謝天主差使我去關顧阿女,讓她不致孤單面對病患,也讓我學習陪伴無言病人之道。
• 逢第二主日刊登
- 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