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赤柱聖亞納堂(上) 中西文化共融獻愛心

期數
4082
刊登日期
2022.05.13
主曆
2022 年 05 月 15 日 復活期第五主日
4082-10.01

按圖放大

赤柱聖亞納堂有不少大禮彌撒以中、英雙語舉行,堂區牧民議會亦以英語舉行會議,方便來自不同國家的教友彼此溝通,在堂區生活中團結共融。

赤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區,居民來自世界各地,令區內的聖亞納堂成為一個國際化的信仰團體,兼顧旅港教友和本地教友的需要。本地教友紮根於社區,旅港教友則把堂區的福傳精神,帶到人生旅途的下一站。

聖亞納堂照顧不同國籍教友的禮儀與團體生活,每月舉行菲律賓語彌撒,及其他外國的重要瞻禮,帶出多元文化;每年聖誕前的周年燒烤活動,更是個文化交流盛宴。

「堂區像個『聯合國』,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共聚一起。」聖亞納堂主任司鐸成博華神父(P. W. Santoso)與助理司鐸吳成開神父(D. Tristianto)皆為印尼加爾默羅會士,成神父說:「多元文化擴闊了我的思維,加強了我的同理心,從中打破局限,在團體內幫助教友取長補短。無論教友是跨國公司主管,抑或外籍傭工,人人平等,以禮相待,也尊重對方的文化。」

昔日美國瑪利諾會神父在赤柱建立會院,多年來熱心服務區內教友,不少傳教士曾擔任聖亞納堂主任司鐸,他們鼓勵教友在社區拓展緊密的鄰里關係。成博華神父肯定前人的貢獻,他期望疫情緩和後再次探望教友,鞏固堂區大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

堂區牧民議會幹事鄭惠安在堂區內體會到種族共融的美好,「大家合作無間,疫情前的周年燒烤大會是堂區盛事。這活動最初由歐美教友發起,好能於回鄉慶祝聖誕節前分享喜樂。他們性格爽朗,擅於聯誼,製造了不少福傳機會。後來這活動由菲籍教友及本地教友接辦,惟礙於疫情暫停。」

菲律賓組也舉行富有菲律賓傳統特色的敬禮。牧民議會副會長(菲律賓組)Lorenda G. Rafanan表示,菲籍教友視赤柱為家,她們不單與其他國籍的教友分享文化,融入香港社會,探訪醫院和長者院舍,也參與福傳活動。「10多年前我來港工作,全靠堂區聖母軍的祈禱與服務,幫助我延續信仰,好能融入堂區團體。」菲籍教友與本地、歐美教友合力福傳,在周年燒烤大會上貢獻廚藝,平日也一起參與愛德服務。

聖亞納堂的教友家庭熱衷於互相支持,每月的中、英文組的母親祈禱會,參加者在靈性上關懷對方,一同為組員的孩子祈禱,從中加深婦女間的情誼。

關心社區傷健共融

聖亞納堂教友於疫情前,每月探訪區內的護養院,安慰院內傷殘人士的心靈。院友需要以輪椅代步,難以自理,也甚少外出,去屆會長羅陳秀芬坦言,「最初一些院友扳起手、發出不滿的聲音抗拒我們,不過天主的安排很奇妙,讓教友透過祈禱與陪伴跟他們建立友誼。有院友以往不說話,到後來跟我們開懷唱歌。」

每次探訪,教友為院友送聖體,帶領他們唸經祈禱,歷年來有不少院友因感動而領洗入教,羅陳秀芬說:「有時神父到來探望,院友高興得圍住神父。我們為院友修理日用品,跟他們傾訴,漸漸成為好朋友。疫情前堂區每月安排車輛接載他們到聖堂參與主日彌撒。我們為這份友誼感謝天主的恩寵,希望更多教友參與探訪服務,讓愛心薪火相傳。」

疫情下牧民關顧沒間斷

疫情期間,牧民議會副會長(中文組)兼關社組組長陳婉君致電問候長者家庭,並提供適切協助,組員亦代為買餸或購買日用品;為照顧區內新冠病毒患者及隔離人士,關社組安排送遞物資及購買日用品服務,由教友送到求助者家門前,對象不分宗教,「成神父和教友亦上門送聖體,隔著閘門一起唸經和唱聖歌,幫助教友保持信德。」

堂區同時接待有需要的露宿者,為他們提供睡袋、乾糧及日用品,也讓明愛機構代為轉介並提供適切的服務;早前一批外籍傭工因染疫遭趕離居所,堂區轉介她們到靜修院及教區菲籍人士牧民中心的庇護所暫住。

疫情下,雖然聖亞納堂部份外籍教友回鄉避疫或照顧家人,但留港的更熱心幫助鄰舍,在赤柱傳揚福音,努力實踐堂區的共融精神。

 

  • 編輯 CatherineWong / 採訪 JosephTang / 設計 MikeCha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