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尋找快被湮沒的天主教歷史──阮志偉博士

期數
4096 期
刊登日期
2022.08.19
主曆
2022 年 08 月 21 日 常年期第廿一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08.05「上世紀中期,傳教士關心香港邊境居民,這些富有人情味的故事,為當下人與人關係疏離的香港社會,顯得格外重要。我希望堂區好好借助歷史傳揚福音。如果傳教故事湮沒了,會非常可惜。」歷史學者阮志偉博士研究香港邊陲地區的歷史,走遍邊境及西貢古道,訪問傳教士與鄉里,秉筆記錄傳教心。

教友阮志偉曾擔任教區「古道行」工作小組歷史研究小組組長,並擔任小組的《先賢之路:西貢天主教傳教史》及西貢小堂歷史小冊子主編。他強調西貢偏遠小堂的傳教歷史得以重見天日,是整個研究團隊努力的成果,研究過程讓他體會到,每個教友群體的故事,均要被好好保存起來。

保存邊陲傳教故事

本頁圖片/檔案 - 08.04

「香港不只有市區大聖堂,邊陲仍有很多美麗的小聖堂,裡面有趣的故事,能吸引人認識教會。」阮志偉服務古道行小組期間,公餘時走訪西貢古道的小堂,協助推動保育工作,同時訪問村民,希望讓更多人認識當年的傳教盛況。

西貢古道部分小聖堂位置偏僻,汽車無法前往,阮志偉難忘徒步個多小時,前往大浪聖母無原罪小堂,參與退省及彌撒,與教友一同體驗當年的信仰氣氛。

他訪問西貢的村民,尋回書本所缺的故事,「一位受訪的老教友,於日佔時期目睹西貢本堂神父黃子謙被日軍捉走(黃神父最後被殺),他描述的情景,令我非常震撼,感受到神父當年如何為村民犧牲。可惜遇上疫情令研究員好一段日子難以入村,在資源緊拙下,幸好熱心教友委員落力入村研究,這個歷時一年多的研究才能成功完成。」雖然小堂檔案紀錄不多,但阮志偉把握細微的歷史線索,翻查土地紀錄及地圖,從不同角度重塑小堂歷史,得悉傳教士不單照顧村民的信仰,也開拓了不少水利設施及社區資源。

修道人參與香港歷史

本頁圖片/檔案 - 08.01阮志偉的妻子領洗多年,他在耳濡目染下認識信仰,並跟隨她到粉嶺聖若瑟堂望彌撒,「直至透過研究認識傳教士,讓我佩服修道人對社會的服務。」阮志偉應妻子要求,駕車送修女回家,恰巧認識早年曾服務蓮麻坑的聖高隆龐傳教女修會黎碧潔修女(Fintan Ryan1936-2013),讓他更全面書寫邊境歷史,「村民說不出當地的社福服務歷史,一切在修女記憶中。修女於19701980年在打鼓嶺坪輋的明愛診所服務,她們也駕車入村探訪客家婦女。」黎修女的口述歷史,為阮志偉補上最後一塊歷史拼圖。

阮志偉重視實地考察,昔日經常獨自入村研究,「在鄉郊被狗包圍是等閒事,某次我在邊界渡頭,差點被狗圍咬;有時我拍攝村屋會被罵,但說明研究員身分後,村民便友善對待我。」阮志偉保存邊境歷史,打動了村民,「有老村民對抗過日軍,負責炸礦山,他無私將資料交給我,我才寫出紮實的論文。」

本頁圖片/檔案 - 08.02

助人自助 領洗入教

「研究歷史讓我體會到,人很渺小,只有天主知道和掌握歷史。人要待若干年後,真相才透過歷史研究浮現,這令我明白到歷史的重要,更積極記錄那些快失去的事情。」

阮志偉完成博士論文期間領洗入教,與太太結伴服務聖本篤堂至今。目前他擔任堂區文物保護及檔案管理委員會召集人,與教友一起把禮儀書編目及整理文物,文物在聖堂一樓的歷史廊展出。他亦接受明愛委託,為明愛與薄扶林村民合辦的「薄鳧林牧場」,研究二十世紀中期的薄扶林區傳教歷史。

西貢古道的傳教歷史沒有湮沒,更隨著古道行小組歷史研究工作,成為教會的培育資源,西貢小堂更成為今屆教區青年節的朝聖點。阮志偉樂見教會歷史傳承了傳教心火,成為教會的向心力。(鄧)本頁圖片/檔案 - 08.03

 

圖 :01 阮志偉(右二)與古道行義工到西貢古道的小堂參與彌撒及進行保育工作
        0203 協助聖本篤堂整理文獻及文物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