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發展」的關社模式 回應當代人訴求 幅度深而廣

期數
4108期
刊登日期
2022.11.11
主曆
2022年11月13日 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丙年〕

(本報訊)「全人發展是教會社會訓導的實踐方向,它回應了當代人心底裡的訴求,並涵蓋生態環保、保育、維護文化等當代議題……隨著社會演變,全人發展的關社模式更能幫助所有人建立身份認同。」夏志誠輔理主教指出,「全人發展」是刻下的時代徵兆,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正委會)將於年底改稱為「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宗旨非但不變,卻可以透過更廣而深的方式實踐教會社會訓導,辨識時代徵兆和維護人性尊嚴。

夏志誠輔理主教強調,正委會的改名見證了教會辨識時代徵兆的進展,「教會於梵二後更關注人的整體成長。聖教宗保祿六世的《人類發展通諭》,深感國際社會於二戰後崇尚人類物質生活的提昇,於是提醒世人要關心文明、人性尊嚴及人的真正成長。縱使當時未有全面的『全人發展』概念,但教會早已深信,社會不應只著重經濟,更應兼顧人的精神及靈性層面。」

「教會的全人發展概念於今天愈見寬闊:昔日的關社反思集中於社會制度本身,但時至今日,反思也伸延至人與萬物的關係。」夏主教稱,教宗方濟各在2015年頒布的《願祢受讚頌通諭》中,提出「整體生態學」,它不停留於環保層面,卻將生態學結合文化與社區處境,一併作分析,就此進一步豐富全人發展概念。

夏主教提及,一個可喜的現象就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近年來的工作開始觸及環保,例如,正委會近年於每年9月的「受造界時期」,舉辦關注生態活動,向教友提供環保建議,當中具備多方面的人文關懷。

 

實踐社會訓導應深且廣   關心香港社會人文發展

然而,正委會需要在社會訓導上划得更深更廣。一如夏主教指出:「正委會的工作幅度需要更為寬廣,不只關心社會制度,也要關心其他受造物所處身的環境、社會文化、小社區內的人際關係等等。這份關懷不應停留於橫向的發展和只納入它的不同角度,也要從縱向發展,視社會現象為歷史的傳承。」

夏主教認為,委員會要為此調整工作方向, 以兼顧生態學的不同幅度,貫穿香港人的歷史文化、日常生活、環境與經濟等議題。「香港社會無法與歷史脫勾,如果社會只顧發展,消除所有舊建築物、抹去香港人的成長回憶,我們一定不會愉快。」夏主教認為,香港社會愈來愈重視環保與文化保育議題,教會的生態與保育工作正好回應這股趨勢。「我們應關注的,是教會在環保生態議題取得公眾認同後,如何帶領信徒更深地作信仰反省,並將它連結到人性尊嚴,否則教會的事工便與一般環保工作無異。」

夏主教說:「無論將來如何,我們的關社基礎仍是教會的社會訓導,並會繼續從人性尊嚴出發,但跟以往不同的,是不只著眼於人類作為天主子女的尊嚴,更要關注其他受造物,因為萬物都是天主所創造,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亦須顧及下一代的福祉。」

 

全人發展工作   觸碰香港時代徵兆

全人發展工作關心人類大家庭,以至所有受造物,並視現在、過去、未來為一整體。夏主教指出,在香港人正檢視自己的文化本質,深思如何承傳之際,「全人發展正觸碰著香港人目前面對的困難。既然我們外在的改變空間有所限制, 我們便應在內心考慮如何肩負承擔我們的使命。我們的出路可以是多樣化的,例如,可包括『強化』自己的靈性活力、更積極地與人分享自己與主相偕的經歷,或尋覓前人的足跡和回顧以往人類文明的傳承。透過這些方式,我們便可認同自己的根,與之建立屬歸感。」夏主教深信,教會在這些方面的事工,一定有助於教會——以至整個社會——的發展。

夏主教認為,當正委會的全人發展工作的幅度比過往的關社工作更深且廣時,它轄下的培育、社務、人權等組別便可以於未來加強彼此間的合作與對話,一起探討新的合作模式。(公)

 

系列六之五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