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生·活】獻身與消費

期數
4114期
刊登日期
2022.12.23
作者
丘建峰
主曆
2022年12月25日 耶穌聖誕節〔甲年〕

共用圖片/檔案 - 神學生活

在課堂上談到教友負責的教會職務,不少聖言宣讀組的成員都表示,自己喜歡服務,但壓力不輕。有人曾經因為讀錯一個字而被人責難,有人因為衣著而受到批評,也有人因為讀經的腔調而引來教友教訓,應該怎樣讀才能把聖言呈現出來。

在教會生活稍久的教友,都不難有類似的經驗,就是在自己的教會工作裡,在極其細微處, 受到挑剔。我自己也有不少這類經驗:自己負責的網頁,上載了十篇文章,也沒有看到甚麼反應討論,但第11章有一個觀點有錯,即時有人會來指正,更強烈的就會要求你改掉。其他又如海報的字體,宣傳稿的用字, 總有人會來提出寶貴的意見,指出尚可改善的地方。

本頁圖片/檔案 - 12250701-1200美國著名倫理學家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新作《成功的反思》(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中談到,我們今天看事情的角度, 往往都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事情,也就是我們總從成果的角度來看事物,正如一個消費者決定買或不買一樣東西,重點是眼前這東西為他來說,是否夠好,而不是它的製作過程,生產有多艱難,過程有多不容易。最極端的例子就是蔬果,在市場上出現的蔬果,必然已經把外表不佳的剔除,而這些不夠圓的番茄、有枝條的蘿蔔, 食用果效完全沒有問題,卻純粹因為消費者不會喜歡它們的樣子,變成了垃圾。

桑德爾因此鼓勵我們改變自己的角度:從生產者的角度來看世界,重點就不再著眼於結果的完美,而是過程的得著。如果我們自視為生產者,明白生產的苦樂,重視這個過程,就更容易明白:一個人有勇氣上台讀經,已經非常不容易;願意為信仰而下筆寫文的人,我們會更懷有敬意,也不會再這麼容易計較在禮儀裡工作者的外表,而是欣賞他們的奉獻。

保祿貴為宗徒,為傳教事業而努力,他有權享受別人提供的供奉,不用自己勞動的。不過, 保祿沒有這樣做,他在傳福音的同時,仍然繼續自己製作帳篷的工作,養活自己。他這樣做,正因為傳教不是一種特權,更不是一種享受,而是一種勞動,唯有在勞苦裡,傳教的心才能夠得到砥礪,使自己成為真正的福傳者。

領洗者藉聖洗加入教會,我們會鼓勵他們加入堂區,而加入堂區的其中一個最明顯的舉動, 就是參與彌撒。結果,我們漸漸有一種錯覺,每星期來到堂區,參與彌撒,就是教友了。究竟這種參與,讓我們成為信仰的生產者,還是消費者呢?我們每星期聽聽道理,指點一下別人的錯誤,就是基督徒了?

成為基督徒,應該是生產者、勞動者,把福音傳到地極的行動者。

  • 塘邊鶴系列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