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聖母聖心會馬偉良神父 越過山嶺傳揚主愛

期數
4125期
刊登日期
2023.03.10
主曆
2023年3月12日 四旬期第三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人物專訪每年的聖週五,聖母聖心會馬偉良神父(Patrick Masschelein)總會憶念昔日在調景嶺拜苦路的日子:每次帶領數十位教友,徐徐上山。他們在山頂的巨型鐵十字架下,飽覽海灣美景,心中默想基督對世人的愛。雖然調景嶺的難民村已發展成新市鎮,山上的十字架亦被偷去,但馬神父感受到基督在這裡種下的愛心,換上了另一個方式延續下去。

馬偉良神父於1947年生於比利時,1973年在祖國晉鐸,1974年初奉派到香港的時候,廣東話說得一般,有時因讀錯字鬧出笑話,於是字典不離身,把握學習機會,「調景嶺居民講鄉下話,最初我為教友辦告解時,只能回答: 『天主保佑。』」馬神父每天爬逾千級樓梯,在山嶺為教友以至居民的福祉奔波,漸漸融入了外省教友的圈子內。本頁圖片/檔案 - P8_01_500

本頁圖片/檔案 - P8_02_500揹孩子上山乘救護車

40年前,調景嶺的居民要走到山上的巴士站,才能乘車到市區,或到山下乘船到筲箕灣去,鳴遠學校住了逾百位宿生,每當他們身體不適,馬偉良神父便心急如焚,「試過有年幼宿生半夜發燒,情況緊急,需要看醫生,我立刻撥999,救護車的總台回覆,說:『隔了一座山呀,救護車無法駛到學校,你帶小朋友到巴士站吧!』於是我咬緊牙關, 揹起那位患病的小朋友,在昏暗的街燈指引下,越過山嶺, 抵達巴士站,那時已汗流浹背了。」

後來政府在將軍澳發展新市鎮,馬神父於1993年擔任將軍澳聖安德肋堂首位主任司鐸。政府於1995年宣布清拆調景嶺時,該區居民晴天霹靂,馬神父協助安頓居民,同時發展聖安德肋堂,「我於1990年在景林天主教小學開第一台將臨期首主日彌撒。起初我們只有很少教友,於是我安排穿梭巴士往返住宅區及彌撒中心,亦舉辦尋羊與福傳活動。」漸漸教友愈來愈多,馬神父亦更努力透過學校向青年進行福傳。本頁圖片/檔案 - P8_03_500

聖安德肋堂籌建期間,原來發生了一段小插曲。馬神父及教區已為新地皮做了好幾年準備功夫,某天,他突然收到政府來函,說要收回該地皮。馬神父冒起不知從哪來的勇氣,駕車前往港督府,跟當時的港督彭定康見面,向他解釋建堂工作, 「彭督說:『神父,你放心,我負責(處理)。』一星期後, 政府來函告訴我們,中間有少少誤會,我們可以繼續用那塊地皮興建聖堂。」

本頁圖片/檔案 - P8_04_500調景嶺於1995年起開始清拆,聖母升天小堂停用前,教友到小堂聚首,老舊的聖堂,也變得更加可愛。調景嶺於1996 年完成清拆,新、舊堂區亦完成過渡。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我一心發展聖安德肋堂時,卻於1998年起要擔任聖母聖心會華蒙省會長,前往不同地區推動傳教工作。」雖然捨不得香港,但馬神父與同會兄弟在外蒙古成功建立當地教會,並為蝸居在大水管裡的街童建立收容中心時,心裡不禁讚歎天主窩心的安排。

馬偉良神父卸任省會長後,2004年奉派到紅磡聖母堂服務,一心將福傳心火傳遞給教友,大力推動福傳活動,讓堂區面向社區,例如舉行聖母像出遊及堂慶嘉年華會,同時推動合一交談, 與聖公會合力關懷社區,「我手執比利時咖啡,到聖公會教堂拜訪牧師,與他們建立友好關係。」比利時政府認同馬神父在香港的傳教工作,頒授他勳章及榮譽市民銜。

去年,馬神父調派到油塘聖雅各伯堂,繼續善用他的傳教經驗,鼓勵教友走出堂區。

馬神父與聖母聖心會的兄弟,在調景嶺陪伴教友度過了20個寒暑, 成為他50年鐸職的最深刻回憶,「我有一個遺憾,就是未能栽培出聖召。」然而,當馬偉良神父看見自己親手付洗的調景嶺青年,在過去30 年不間斷的基基團內,將信仰傳給子女,再由他們傳給孫兒,這份代代相傳的信仰,令馬神父嘗到傳教工作的甜美果實。(鄧)

本頁圖片/檔案 - P8_1200


  • 01 馬偉良神父(右一)1973年在比利時晉鐸
  • 02 與教友在調景嶺拜苦路
  • 03 在調景嶺為教友付洗
  • 04 帶領聖母聖心會傳教士到油塘考察昔日的傳教點,右三為馬神父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