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聖類斯學校小堂(下) 傳承信仰 分享愛心

期數
4140期
刊登日期
2023.06.23
主曆
2023年06月25日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kkp10-11_1200

按圖放大

共用圖片/檔案 - 區區有聖堂聖類斯學校小堂堂主任陳鴻基神父每次在小堂內舉起聖爵,帶領青年仰望基督的聖體聖血時,總會想起聖爵的原有主人——他的伯父陳國榮神父(1904-1937)。陳鴻基神父繼承伯父未圓之聖召夢想, 藉著福音與聖事救助人靈,並將伯父的聖爵作為小堂的珍寶,與學生及西區的教友,一起體驗這份愛的傳承。

校監陳鴻基神父聯同其他慈幼會會士,每天早上為聖類斯中學的師生主持平日彌撒,師生踏進聖堂,眼前盡是近百年歷史的深啡色典雅跪櫈,「小聖堂擺滿木製陳設,木與人的氣息融合,富有親切感。」

這個歷史悠久的小堂培育出無數的熱心教友及修道人,昔日陳鴻基神父在校內參加聖母軍,並參加慶禮院去接待街童,從中與社區建立情誼,繼而回應聖召。給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師兄江克滿神父(已故)和莊宗澤神父兩位熙篤會會士,「江神父在學時仍未加入天主教,他到小堂不是要參與彌撒,而是要反駁有關聖母的道理,然而,他漸漸被說服,在聖母的愛中潛移默化,他對聖母的孝愛更為人稱道。」

展現慈幼會神恩 帶領青年成聖

聖類斯學校小堂傳承慈幼會會士對青年的愛,每條柱懸掛慈幼大家庭聖人及真福的畫像,包括聖方濟沙雷氏、母佑會協創會祖聖瑪沙利羅等,鼓勵青年效法他們的芳表;小聖堂旁邊安放著慈幼會會祖與聖多明我沙維豪相依的聖像,陳鴻基神父希望讓學生了解到,「聖多明我沙維豪雖然只活了十多年,但已憑著少年時的善表成聖,每位學生都能像他一樣走近天主。」

聖類斯學校小堂亦在祭台後方的兩個櫃內,安放了多具聖髑,它們來自聖伯多祿宗徒、聖鮑思高、聖多明我,兩位殉道的會士聖雷鳴道主教及聖高惠黎神父,以及聖類斯公撒格。

聖體龕位於在兩個聖爵櫃之間的上方,它面向祭台及參禮者,聖體龕以多頁的金色金屬片包圍,形成聖體皓光,象徵聖體的恩澤向外放射,予人力量,從而靠著福音精神,擴散基督的光。

陳鴻基神父仍是修生時,自修考上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後寫下了無數的書、畫作品,訴說天主的真美善愛,他將這份美學寄託於小堂之內,祭台前方的圖案帶出咀爵聖言、五餅二魚之意義。

師生領受神糧 轉化為喜樂的心

聖類斯中學宗教教育主任蘇祉維老師與輔祭學生,為平日彌撒擔任禮儀人員,甚至在假期回到聖堂(暑假除外),協助神父舉行彌撒,服務區內教友。師生從來不視這服務為苦差,蘇祉維表示:「這份服務令我更熱中參與禮儀,提升靈修生活。」他見到學生勤力,自己亦不敢怠慢,師生的熱誠令小堂團體日漸壯大,因此,輔祭會於教區就疫情緩和恢復公開彌撒後,迅速復興。

蘇祉維深深體會到,這個充滿活力的小堂,成為了師生的祈禱勝地,「也是傳承宗教教育的場所,我們在這裡舉辦聖經問答比賽、慈幼青年運動(慈青)聚會,以及讓學生在小堂內恭唸玫瑰經。」

聖類斯學校小堂的公教老師聯絡員王苑斯表示,「師生懷著喜樂的心情進入聖堂,不會帶著鬱悶跟天主見面。」她感謝慈幼會神父善用小堂去牧養教職員,包括為他們舉辦退省。

上幾代的小堂輔祭同樣充滿熱誠,有畢業生組織探監團體「思定會」,到院所探望在囚青年,由陳鴻基神父擔任團體的神師。

聖類斯學校小堂隸屬聖安多尼堂區,位於聖類斯中學的東翼校舍地下。校舍於1936年興建,位處西營盤第三街及廣豐里交界,校舍門口呈45度面向街角,獲政府列為二級歷史建築,屬於實用建築風格, 以簡潔的幾何線條組成;正門上方的三層半月型陽台、八角形屋頂與外牆的水泥批盪,令校舍成為西區的地標。

陳鴻基神父欣見不少師生於每個星期放學後留在小堂,朝拜聖體,與耶穌建立關係。他渴望帶領更多青年,在慈幼會聖人的陪伴下,走向成聖之路。


  • 編輯 CatherineWong / 採訪 JosephTang / 設計 MikeCha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