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我們願意成為貧窮人的同行者嗎?
教宗方濟各在2016年慈悲禧年結束之際, 發表了《慈悲與憐憫》宗座牧函,當中欽定每年常年期第33主日為世界窮人日,並發表世界窮人日文告。今年已經是第7屆世界窮人日, 日期是11月19日,文告的主題是:「對一切窮人不要轉面不顧」,取自《多俾亞傳》4章7 節。
教宗在文告中指出,現今身處困境的貧窮人,包括生活在戰區的兒童、生活費支撐不到月底的家庭、受剝削的勞工,以及被一種感覺自己是失敗者的文化所困惑的青年,他們都是我們的近人,需要以具體的方式回應他們的困境。
就以香港的基層勞工為例,不少年長人士本已達退休年齡,但由於一直以來不少工人的薪金偏低,難以累積到足以養老的積蓄,一旦患病更加重開支負擔,加上香港缺乏健全的退休保障制度,所以一些長者迫於無奈都要繼續工作,未能安享晚年。此外,即使一些薪金稍高的建築工人,卻因工作環境的安全問題,造成不少工業意外,他們都是受剝削的一群。
為確保眾人能過具有尊嚴的生活,需要作出各方面的努力。教宗指出,面對政治上的限制和缺失,以至未能達到大眾福祉,培養人民的團結互助和分層責任精神變得更加重要,令更多人願意承諾委身服務有需要人士。因此, 除了給予壓力和促使公職人員善盡責任,教宗指出「在轉變和承擔責任的進程中,那些處於困境的人也必須參與並得到陪伴。」(#6)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是陪伴者,與貧困者同行。
教宗提到,媒體中的窮人影像或許能打動我們一會,但當我們在路上親身遇見他們時, 有時卻會感到厭惡而轉面不顧,就像福音中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中的經師和肋未人一樣。所以,這比喻在今時今日對我們仍是活生生的挑戰!(#4)畢竟,窮人亦是人,他們有臉孔、故事、心靈和靈魂,與他們建立個人關係相當重要,而不是視他們為一堆數字。
教宗認為,幸好不少有心人致力於照顧窮人和被排斥的人,他們所做的不僅僅是施捨; 他們傾聽、參與、嘗試理解和處理困難的情況及其原因。他們不僅考慮貧困者物質的需要, 也考慮他們精神的需要;致力於個人的整體提升。而勞委會的工作以及與堂區合作的計劃, 例如過去兩年的「瑪納行動」,也是以此為目標,希望透過這些行動,不僅為有需要人士提供物質,在過程中亦聆聽其經歷,分享他們的掙扎、愁苦、希望和真正的需要。
那麼,如何令更多教友了解貧困者的真正需要,並加入同行者的行列?筆者相信感同身受,誠心聆聽是關鍵。勞委會舉辦的「七天貧窮體驗活動」正是讓參加者親身感受貧困者的生活;過去曾舉行的「真人圖書館」則是讓教友細心聆聽工友的心聲;與堂區合辦的探訪清潔工和保安員活動,以至為南亞裔學童和婦女辦廣東話班,亦是讓教友透過直接接觸,認識這些兄弟姊妹的真正需要,這過程也需要聖神引導的辨別。而最重要的是,我們被召喚在他們身上找到基督,成為他們的朋友(#9)
-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