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職人員學習營 暢談共議同行經驗
(本報訊)「共議同行的路仍未結束,我們要繼續走這條路。」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樞機鼓勵聖職人員延續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的精神,並創造更多交流的機會,啟發教友及其他聖職人員予以落實方向,從而帶動堂區開創共議同行的風氣。
教區於1月9日至11日在聖神修院舉行年度的聖職人員學習營,主題為「邁向一個共議同行的信仰團體」,探討共議同行之道,以落實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的訊息及建議,第一天邀請新成立的教友團體,分別是古道行、慈悲香港、上水基督之母堂小羊棧服務中心,介紹其創新且能發揮教友神恩的項目;第二天讓參加者分批考察相關項目;第三天邀請堂區、香港明愛及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的代表,暢談以同行角度關懷弱小者的經驗。
共議同行的教會
周樞機於第二天參與古道行的西貢深涌宗教生態旅遊, 他指共議同行的路有如是次朝聖,縱然同行者步伐不一,但隊員不會覺得對方是負累,「共議同行的進程早已於2021年開始,我們可以善用總鐸區的機制共議同行,作五餅二魚一樣的分享。」面對教會浮現多元的服務方式,周樞機鼓勵聖職人員正面看待當中的張力,並視之為互相了解的動力。
共議同行的教會強調教友積極活出傳教使命,講者之一的上水基督之母堂「小羊棧」社會服務中心義工陳家信於席間指出,教友回應時代徵兆且用心關顧, 總不會缺乏同行者,「我們從每次派發30個福袋,到現在派發300個⋯⋯我們派發食物包,但教他們淚流披面的,是我們的關懷,有街坊含淚對教友說:『你們的祈禱,令我很平安,謝謝!』」談到新興服務與堂區的關係,上水基督之母堂小羊棧社會服務中心神師郭炳輝執事於台下發言時稱,兩者並非互相排斥, 他鼓勵教友以同理心去理解堂區運作的全面考慮,互相照顧對方的難處。
教區聖職人員延續培育委員會主席蔡惠民副主教指出, 新成立的教友團體以社區為服務對象,並吸引民間或宗教團體主動合作,「讓教會透過相關服務,重新成為社區的中心。」
夏志誠輔理主教於討論環節上提醒服務團體需要持續透過靈修去維持動力;團體實踐神恩時亦需要合力分辨。獻主會馮景豪神父與會士及獻主會青年走進社區,為基層人士派發飯盒及生活物資,他感受到修會那份關懷貧苦者的靈修, 不斷感染受助者,「我們從對方的需要出發,而非『塞』物資給對方,漸漸受助者學會將物資分給其他貧苦者,傳遞愛心。
聖層人員學習營中談到,不少由教友自發成立的團體,其運作模式與共議同行的精神不謀而合,成員由下而上推動服務,共同發揮使命與神恩。其中「慈悲香港」(MercyHK)夥拍獻主會胡頌恆神父(John Wotherspoon ),於疫情過後將廟街的服務中心轉型為食堂,並聘請了五位更新人士出任店員。慈悲香港的董事陳志剛表示,慈悲香港為獨立的機構,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有利於迅速回應社會轉變,惟當中的張力,是要讓制度逐漸成形,以免偏離服務弱小者的初衷。
辨認時代需要 把張力化作動力
陳志剛體會到,慈悲香港跟傳統團體最大的分別是,透過汲取前線服務經驗,由下而上訂定服務方向,同時對各種可能持開放態度,讓成員敢於嘗試,「成員樂於陪伴社會中不受喜歡迎的一群人,包括戒毒者,從而滋長憐憫之心以帶動服務,這份精神給予我們動力。」
講者指新興團體的靈活性及社會幅度有利於開拓服務,惟同時帶來張力。古道行代表翁均鳳表示,古道行服務堂區及天主教學校,致力福傳,同時面向社會,服務對象不分宗教及背景,有時令教友誤以為古道行為社會團體,亦有人擔心它具備強烈的宗教取向。然而,在古道行最近舉辦「森林浴」靈性旅程,教友及非教友參加者皆表示受惠於這種以天主教作為中心,同時服務所有人的靈修精神,翁均鳳深信,張力與偏見終會消除。古道行註冊成為民間團體,以善用社會資源,向公眾保持透明度;成員亦透過持續的靈修維繫服務精神。
荃灣有6,000多間劏房,房內環境狹窄,有的甚至容不下一張餐桌,一家人無法同檯吃飯。明愛荃灣社區中心去年底設立的「明愛荃灣廳堂」,不單讓多個家庭同餐共桌,也連繫了明愛、堂區及區內的善心人。
明愛服務 與街坊同行
至於如何落實共議同行精神,明愛荃灣社區中心社工譚穎潼於學習營上,分享經驗。她與同工成立焦點小組,聆聽劏房戶的需要,汲納街坊對廳堂裝修以至開放時間的意見,明愛在政府及社區人士的支持下, 在荃灣街市設立社區廳堂。為劏房戶提供寬敞的休憩空間,設有多部洗衣機、溫習空間及廚房,孩子可以前來做功課,媽媽們洗衣服、閒聊及烹飪,平日無法在劏房裡施展熱炒廚藝,變成了凝聚街坊的妙法。「社工與街坊平等對話,給他們決策權,共議同行,過程中也有教友的參與。」譚穎潼表示,葛達二聖堂的牧職修女不時前來廳堂陪伴婦女,並介紹有需要的街坊接受服務,這份合作把被社區遺忘的街坊帶到服務之內。服務葛達二聖堂的黃景聲執事與教友支持明愛荃灣廳堂的服務,包括舉辦福傳晚會及揭幕祝福禮,與街坊同樂,也從中讓聖雲先會協助有需要者。
夥拍明愛 關懷弱小
觀塘區同樣劏房林立,區內的聖若翰堂前主任司鐸溫國光神父在任時,與毗連的聖若翰天主教小學合辦功課輔導服務,並由明愛轉介個案,「昔日接受服務的青年,現在成為了義工。」他欣見觀塘聖若翰堂現在仍延續功課輔導服務,「服務不應跟隨神父,應扎根於堂區內的團體,讓教友共同認清並承擔關社、福傳事業。」
明愛總裁閻德龍神父鼓勵堂區教友跳出既有的框框,透過參與明愛的義工服務或與社工合作,關心社區內的弱勢家庭,這既可以幫助明愛的服務補足信仰幅度,也讓堂區與社區建立聯繫。
參與學習營的彩虹邨聖家堂主任司鐸張明德神父( Johnson Dhos )克服區內的人口老化問題,以堂校合作的方式服務邨內長者,將青少年活力帶到堂區及社區,建立了鄰里及長幼共融關係。(鄧)
|
聖職人員學習營片段於1月19日上午9時上載於CatCh頻道, 可掃描QR code收看。 |
- 01 周守仁樞機(左一)於討論環節上與參加者互動
- 02 討論環節
- 03 參加者及講者大合照
- 04 聖職人員於學習營期間到訪小羊棧服務中心
- 05 明愛荃灣廳堂舉辦兒童聚會
- 06 學習營第二天,參加者考察古道行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