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裡尋祂】如何落實一個共議同行的教會〔作者︰蔡惠民〕

期數
4170期
刊登日期
2024.01.19
作者
蔡惠民
主曆
2024年01月21日 常年期第三主日(天主聖言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眾裡尋祂一年一度的神職人員學習營,已於一月初在聖神修院舉行,今年的主題是「邁向一個共議同行的信仰團體」。為期三天的內容很豐富,分別邀請了教會內不同的團體、組織、委員會、堂區,以及明愛機構,分享他們與社會邊緣人士、劏房戶、少數族裔、以及生態和文化保育工作者同行的經驗。雖然很多參加者對這些團體和組織的服務已略有所聞,但相信大部分還是第一次親身接觸社區的實況,並深入了解這些服務與教會的關係。因此,整體來說,今年的學習模式不是單向被動的演講,而是台上台下的相向互動,彼此聆聽,確實是一個共議同行的經歷。至於同行者,除了教友外,也有社區的不同聲音。

原來,共議同行並不是甚麼新潮流,早於教宗方濟各提出以此作為世界主教會議的主題以前,香港教會內不少傳教士和牧者,已經努力朝這模式建立信仰團體。

在西貢深涌三王來朝小堂到白沙澳聖母無玷之心小堂的路上,參加者發現昔日傳教士所修建的聖堂,很多都兼具學校的設施和功能。同時,傳教士不單關心教會的發展和教友的聖事生活,也致力改善村民的民生。例如修建堤壩,以防海水倒灌,耕地被毀等。由此看來,這些村落的教會生活與日常生活是彼此交織,教堂很自然亦成為村落的生活中心,形成一個典型與社區共議同行的教會。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香港社會已經由昔日的邊陲漁港,擠身為國際金融中心。面對都市化帶來的社會發展和需要,教會在社區扮演的角色,亦慢慢從中心位置,轉變為一個開放平台,讓關心社會的不同人士共同合作。

郭炳輝執事和溫國光神父的嘗試便是很好的例子。郭執事因覺察到上水石湖墟新移民的需要,推動成立小羊棧社區服務中心,由以物易物,到疫情期間派發食物福袋,提供小學生功課輔導等,再一次拉近堂區與社區的生活,並與區內不同的善心人士、商戶同行。溫國光神父出任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校監期間 ,因發現校內不少學生居住環境狹窄,放學後缺乏溫習地方及健康飲食,因此與學校合作,協同明愛的社工,推動善用學校的資源,放學後向有需要的學生提供一個溫習和活動空間,讓堂區再次成為一個與學校和社區共議同行的教會。

短短三天的經驗,希望為每一位參加者留下的,不是一個抽象的共議同行概念,而是可以具體落實的教會模式。

* 本專欄每月首主日由周守仁樞機執筆,其餘主日由四位副主教(夏志誠輔理主教、蔡惠民神父、甘寶維神父、陳永超神父)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