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用半年時間為垃圾賦予新意義

期數
4173期
刊登日期
2024.02.09
作者
一念
主曆
2024年02月11日 常年期第六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KKP reNew-義筆蘊釀廿年的都市固體廢物徵費( 俗稱垃圾徵費計劃)今年內將要實施,大家在一年之初都忙著整理家居舊物。這些舊物種類層出不窮,陳年書刊、發黃衣物、半舊不新的家具、已不能再更新的手

機……一個廿公升的指定垃圾袋只需港幣2.2元, 可以裝到幾本書又不會破穿?地拖太長真的要鋸開嗎?如果垃圾袋在運送的過程中破了,那是管理公司、清潔工還是所有住戶的責任呢?市民即使願意為自己的垃圾負責,愈去追問就發現問題愈多。原訂今年四月一日開展的垃圾徵費計劃,因公眾對當中的細節尚有疑問而推延至八月才開始,環境局局長謝展寰提倡這幾個月時間可以「先行先試」。筆者側聞不少堂區至今未有打算,我們這幾個月可以如何準備?

整理過去一個月的討論,大家對垃圾徵費計劃的質疑都不在於收費,而在於計劃的執行如何可以有效達至減廢。若押後實施日期或延長適應期也只集中推廣使用指定垃圾袋,而未有真正考慮到現有配套的不足或人的處境,那麼圾徵費計劃也只是為庫房輕微增加收入。即使所有市民都按計劃購買垃圾袋丟垃圾,在垃圾量不減的情況下,那堆填區還是會有逼爆的一天。垃圾費計劃實行「污者自付」原則,讓大家為自己的垃圾負責,但偏偏在「誰要負責?」這件事上面最模糊不清。當市民購物時沒有選擇,只可被逼選購買過多包裝的商品,自然會感到不公平;當分類妥當的垃圾遇上爆滿的回收箱, 還是會令人氣餒;當清潔工辛苦走了幾層樓梯倒垃圾遇上違規垃圾時,也會十分無奈。利用這幾個月「先試先行」解說垃圾徵費計劃的執法細節十分重要,而重新檢視現時環保回收配套及加入計劃生產者責任制才可以長遠達到減廢的效果。

未來幾個月,我們不應被動等待指示我們如何扔垃圾,應該主動運用這契機重新認識人類被委託照顧大地及關懷受造物的責任。「天主看了他造的一切,認為樣樣都很好」(創一31),天主所創造之萬物沒有一樣教祂不悅的,受造物間互相依存,滋養生命。直到人類現代生活揮霍才衍生「垃圾」的概念,是舊的、多餘的、沒有經濟價值的,我們將它們通通掃進垃圾桶,眼不見為淨。垃圾這個概念的出現證明了我們失去了欣賞受造物之好的能力。或者在我們可以在標籤哪些物件是垃圾之前,試著默想物件的原材料、生產過程和還有誰會需要這件物件,那麼每次回收轉贈都可以是一次福傳,一同讚美天主的創造。

由認識萬物的價值,我們也會意識到弱小也需要我們的關愛。我們有沒有曾經將殘障人士或老人視為舊的、多餘的、沒有經濟價值的人,忽視他們的存在和需要?有沒有發現每次丟棄也在是將自己的責任轉移給清潔工或回收業工作者?病弱的殘障人士或老人每日要使用大量尿片,所製造出來的垃圾都是身不由己,他們面對未來因垃圾徵費計劃所招致的新開支亦束手無策。市民因為無法預算未來要花幾多時間或金錢棄置垃圾,原本在家裡毫不顯眼的舊物都變得特別礙眼,倒不如早早丟棄,清潔工都因為突然倍增的工作量而五勞七傷。垃圾徵費計劃逼著我們改變生活習慣,但我們在迎接改變的時候也不要忘記社會上的弱勢小眾,要體諒清潔工工作量大增,更要考慮弱勢及老人等的特殊需要, 協助他人一同適應新政策。

由今日到垃圾徵費計劃八月實施,還有半年時間,我們還有足夠的時間為自己、為堂區作準備。


  •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