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議同行】 第二個千年的發展與實現(一)〔作者︰鄭小慧〕

期數
4175期
刊登日期
2024.02.23
作者
鄭小慧
主曆
2024年02月25日 四旬期第二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共議同行第二個千年中,主教會議程序的發展延續了第一個千年教會體現共議精神的努力,但由於不同的歷史因素,共議精神開始失去了內涵,甚至被濫用,導致教會出現了嚴重的裂縫。

在第一個千年,共議精神一直體現在教會舉辦的主教會議、教省會議和大都會議等具體機制中。主持人和領導者通常是一位主教。教會透過以共議方式舉行的主教會議,旨在透過聖神、藉著基督,彰顯天父的榮耀。在所有的主教會議中做出的決定,無論是在教區、省級還是大都會級別舉行,都被認為是與整個教會的共融表達。

地方教會的教區會議讓所有教會成員參與, 按照角色進行分組。在省級會議上,雖然主教是當然的參與者,但長老和修會會士也可能被邀請參加會議並做出貢獻。第一個千年的大公會議只有主教參與,但教區和教省會議的形成對共議過程產生了重要影響。至於議事程序,第一個千年的地方教會會議一方面遵循宗徒傳統,另一方面也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

到了第二個千年,君士坦丁堡教會與羅馬教會之間的共融於十一世紀出現問題,這導致了東方和西方教會之間的分裂。同時,隸屬於亞歷山大、安提約基亞和耶路撒冷的教會地域受到伊斯蘭教政治控制,進一步影響了教會的組織和運作。因此,東方和西方的教會開始以不同的方式實踐共議程序,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在東方教會中,主教會議的程序一直遵循教父們的傳統,尤其是在宗主教會議和都主教會議的層面上。在西方天主教會,額我略改革和爭取教會自由的鬥爭促進了教宗作為主教們的首席權威得到確認。自五世紀以來,由羅馬主辦的主教會議一直扮演著羅馬主教(教宗)諮議會的角色,參加會議的不僅有羅馬省的主教,還有會議召開時在羅馬的主教、長老和執事。這成為中世紀羅馬天主教主教會議的典範。

然而,到了中世紀末期,出現了一種「鐘擺效應」。共議的精神被濫用,一個提倡議會權力凌駕於聖統制權力的「公議會運動」將教會推向崩潰的邊緣。當時教會面臨嚴重的分裂,同時有兩、甚至三位教宗被選出,最終召開了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1414-1418)來解決這一棘手局面。然而,由此引發了一些人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個權力大於教宗的常設議會來領導教會。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到了中世紀,「共議」精神在教會生活中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這一精神主要在體制化的「主教會議」中得以實踐,其成功與失敗都給後人提供了重要的教訓和啟示。這也提醒我們,教會的根基在於基督,因此,聖神作為基督親臨世界的中保,祂的指引和信息是教會在黑暗、風暴和混亂的世界旅程中的一盞明燈。教會需要學習並懂得如何藉著祂辨別天主在教會中的旨意,這也是共議同行的關鍵所在。

逢第二、四主日刊登


  • 鄭小慧,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成員。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