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代人】在大海中與主的約會(下)
海員因為工作性質特殊的關係未能參加彌撒,經常在重要的日子中(例如聖週、聖誕節等) 缺席禮儀,對於他們而言是一件憾事,有時甚至感到愧疚。參與彌撒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奢侈的事,故此海員於商船工作期間(約六至九個月)未曾參與彌撒的情況是相當普遍。
根據自己和其他海員的經驗,缺席彌撒的主要原因是船期緊張,導致商船靠泊港口時間短促,故未有足夠時間登岸往赴聖堂。此外,很多碼頭與聖堂的距離遙遠,交通不便,這些因素皆令海員卻步。倘若聖堂距離碼頭較近,並且得到上級的允許,海員會盡量爭取機會登岸參與彌撒及朝聖。參與彌撒除了是盡教友的本份,為的是聆聽天主聖言和福音,而更重要是領受聖體聖事,在靈性上獲得滋養,鞏固信德。
於今年聖週六,恰巧靠泊澳洲布里斯班港, 遂立刻搜尋碼頭附近的聖堂及彌撒時間表。感謝天主讓我找到一所距離碼頭十五分鐘車程的聖堂,名字叫做Guardian Angels Parish。更有幸參加至聖之夜逾越節守夜禮,見證兩位候洗者領洗成為教友,實在令人感動不已。這份莫大的恩寵,是我過去在船上工作中未曾體驗過,對於我來說是畢生難忘!
茫茫大海中,未能參加彌撒或禮儀怎麼辦呢?在工餘的時候,自己會在房間內或甲板上作個人靈修、默禱、誦唸玫瑰經,讓自己與天主和基督保持一份親密的關係。在今年的四旬期,為使同事可以參與苦路善工, 我在船上尋找材料製作十字架作苦路善工之用。可是,可以利用的材料不多,只能像拾荒者在廢料堆中尋找合適的材料。幸好找到了兩條木條,立刻拿到工作間進行加工,並用數口鐵釘把木條釘牢,一個無基督苦像的十字架就此完成了。
當完成製作十字架時,腦海頓時想起「匠人棄而不用的廢石,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那是上主的所行所為,在我們眼中神妙莫測」(詠一一八22–23),令我有深切的體會。及後,我和另一位菲律賓籍同事相約於一個黃昏進行苦路善工,在甲板上選了十四個地方作為苦路的十四處。縱使每一處沒有懸掛苦路畫像,但是我們分別手持禮儀小冊子和十字架,默想基督從被審判至釘死的苦難歷程,好讓我們銘記基督為世人贖罪所作的犧牲。
海員長年在海上漂泊,每天在天水相連的環境下工作,面對眼前的風景早就感到麻木。可是,默觀眼前的景物是體驗天主臨在的最好方式。靜心觀看天空中的飛鳥,海中的魚,日月升沉和夜空的星宿,每一樣受造物都是天主獨特的藝術品,讓我在萬事萬物中尋找天主。海上的景象隨著天氣變幻有著微妙的變化,時而恬靜,時而驚駭。此時不禁想起〈主慈頌〉中的歌詞,就讓這闕歌詞為分享作結吧。
「祂未曾應許天常蔚藍,祂未曾應允花兒常開,祂卻恩許祂的慈愛常在。」
- 圖:作者自行製作十字架與同事參與苦路善工
-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跨範疇青年牧民關注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