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教會改革運動的引爆點—— 從《從衝突到共融》說起(下)
編者按:今年是世界信義宗聯會與天主教宗座共同簽署《因信成義╱因信稱義聯合聲明》
25周年紀念,由5月起,每月刊出一篇相關文章,以作分享。
對於路德的言論,我們要知道,路德是一位神學教授而非一位主教。在教會的建制中, 他是一位執行神學教育的博士,他不是一位行政者,所以他提出來的事,是神學討論而不是政治。亦是因為這樣,路德提出討論《九十五條論綱》時,他應該是不知輕重、但又非常公開地冒犯了教廷的教導,並直接針對權柄最高的教宗,這是路德和教廷開始衝突的第一個引爆點。
隨後教廷派出賈耶坦樞機審查路德的思想,但路德只覺得樞機只要求他收回他的言論,而不在意和他討論爭議背後的聖經根據, 最終路德堅持不會收回他的言論,而路德這堅持就是不服從教會,故此他被判為異端,這次對話的結果,就是五百年來分裂的第一道可見的裂縫。
及後教廷再一次委派神學家艾克(Johannes Eck)與路德見面,嘗試再了解路德的看法,但不幸地,因著之前和賈耶坦樞機的討論,這次與艾克的見面,只不過是雙方重申之前的立場,艾克要求路德收回他所有言論,而路德同樣認為問題不是收回,而是要討論清楚孰錯孰對,所以這次見面的結果也是一樣,而這亦造成了真真正正分裂的局面,路德被驅逐出教會,因此就帶領著他的群眾離開教會,以唯獨聖經為中心,開展他們的信仰團體。
雖然路德常被視為反抗權勢的象徵人物, 然而他一直都是期望在教會內以對話來解決爭議,另立教會並非他的本意(《從衝突到共融》P.26-32)。故此,我們看到路德基於聖經真理而對不合理的教會權柄有不順從的一面的同時,亦應留意路德對教會權柄順從的一面, 關鍵在於不應盲目服從。這樣的路德對今日高舉個人的社會有何提醒呢?聖經與教會權柄兩者應該是相輔相承、彼此監察和襄助,而不是相互排斥。今天我們從歷史當中了解到教會分裂的因由,就是希望避免重蹈覆轍,教會團結是難能可貴的,合一不單是耶穌基督的旨意, 也是我們一起服侍全球世人的基礎,天主教會和信義宗教會的合一,一定可以在以後的五百年中,在地球上祝福更多更多上帝的子民。
- 天主教香港教區與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屬下的神學對談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