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生 ·活】易地而處

期數
4187期
刊登日期
2024.05.17
作者
丘建峰
主曆
2024年05月19日 五旬節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神學生活本頁圖片/檔案 - 09A_500由澳洲回來,別人問到我被誰邀請到澳洲辦講座,我會說是「一個華人團體」。老實說,在出發以前,我自己都不太弄得清楚,究竟「華人團體」是怎樣一回事。

親身面談,明白該團體的歷史,開始明白多一點,對他們的處境了解後,突然靈光一閃,用香港處境來理解這個團體在當地堂區的位置,就是如同菲律賓團體在香港堂區的位置了。

只是,主客易位了。

華人團體在澳洲堂區,就如同菲律賓團體在香港堂區那樣,屬於一種寄居的狀況。堂區容許菲籍教友開一台彌撒,也盡力配合。就開彌撒來說,菲籍教友較好運,因為香港的神父,很多都可以用英文來開彌撒。澳洲的華人團體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我遇上的三個團體,各自都有不同的語文困難,第一個困難是找到合適語文的神父之難,所以參與了一台廣東話彌撒,但神父是用普通話講道的;第二個困難是新生代的困難,新生代的母語已經變成英語,要他們參與廣東話或普通話彌撒,倍加困難;第三是老一代還是要廣東話的困難,他們人漸少,如何讓他們繼續信仰生活,又讓團體可以繼續向前走呢?

三個困難交織起來,都是同一個問題: 究竟移民的教友,應該如何在異地建立團體呢?在我看來,團體應該有心理準備,自己將會融入當地的教會,才是一條長遠健康的道路。信仰離不開生活,如果團體成員是活在當地,成為當地社會的一份子,他們的信仰團體同樣該如此。現在應該做的事,是朝這方向去,而不是「力挽狂瀾」。

在這一點上,也有助我們反思菲籍教友團體。這團體與海外華人團體之不同,在於菲籍團體的成員,大部分都是香港的過客,他們不會成為香港的一員,那麼,他們就不用太考慮融入的問題了。

不過,當我想到澳洲華人團體與當地堂區的關係,猶如香港堂區與菲籍教友團體的關係時, 心中有點虛怯,覺得自己是否對不起菲籍教友團體呢?來到澳洲,為當地華人教友的困難,有點同悲同喜的感覺,看到他們為信仰而努力的狀況,感到鼓舞,但對於自己堂區內的菲籍教友團體呢?就是一無所知。

當然,菲籍教友團體有其獨特性,而且他們充滿活力,暫時又無危機,較不受關注也不是問題。不過,如能在合適時間,與他們合作,如在堂慶中有他們的參與,甚或某些活動中有一起的機會,也是一件好事。

更重要的是:既然堂區內的一個大團體,有時我們都不自覺地忽略了,究竟堂區內還有甚麼人與事,同樣是值得關心,需要關顧,而堂區團體未能察覺呢?如能多點易位思考,可能會看到堂區發展的另一條羅馬大道。


  • 塘邊鶴系列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