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議同行】共議同行與全體教民的 超性的信德意識1(三)〔作者︰鄭小慧〕
本期將回答有關「信德意識」的關鍵問題。
首先探討「信德意識」的聖經基礎。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之前,「信德意識」這個詞並未出現在聖經或教會訓導中。但作為基督的身體和新娘,教會的信仰是無誤的(參格前十二27; 弗四12;弗五21-32;默二十一9)。信徒都受到了真理聖神的賜予(參若十六13),所有教會成員都從聖者處領受了傅油,這份傅油常存於他們心中,引導和啟發他們在靈性道路上的理解(參若壹 二20、27)。
從初期教會開始,這樣的信念就一直存在。因此,信徒對福音真理有一種內在的洞察力,使他們能夠辨別和接受真正的教義與實踐,並拒絕虛假的東西。「信德意識」就是這種出於聖神的洞察力,與在教會共融中領受的恩賜緊密相連, 使基督徒能夠履行先知的使命。
其次,「信德意識」確實是天主賜予信徒的恩典,但這份恩典必須植根於人的「信仰」。聖經強調,信仰是人對福音的基本和決定性回應。舊約把亞巴郎對天主的完全信賴標榜為信德的典範(創十五6;參羅四11、17)。這種信仰是對天主聖言的自由回應,是聖神賜予真正相信者的禮物(參格前十二3)。「信德之服從」(羅一5)是神恩典的結果,使人獲得自由,成為教會一員(迦五1、13)。
既然「信仰」是來自對福音的回應,因此信仰不是空洞幻想,而是建基於福音的信念。福音有實在的內容:天國的來臨、被釘十字架的耶穌基督的復活和被舉、天主在聖神內施展救恩和展示光榮的奧跡。領受福音需要全人的回應:「全心、全靈、全意、全力。」(谷十二30)這就是信德的回應,包括心智、情感和意志。信徒要以敞開的心靈接受天主的啟示,並以堅定的意志回應。這種信仰並非盲目,而是清晰理解與自由回應的綜合。因此,「信德意識」只有通過信徒對聖言的理解、接受聖言的滋養和培育、建立深厚的屬靈生命才能實現。
此外,信仰不僅是個人的,更是在教會群體中的體現。在個人和教會群體的層面上,信仰有以下的基本特質:需要悔改、表達和滋養於祈禱與崇拜(禮儀)、帶來知識、導向宣認與責任(愛心和服務)。在實踐信仰的各個層面中,信徒獲得了認識和見證真理的能力,例如,《宗徒大事錄》2-6章描述的耶路撒冷的會議就是一個卓越的見證。「信德意識」一直在教會內存在,只要有信徒的團體,也即教會,聖神藉著「信德意識」就可以表達祂的訊息。
- 1 簡稱「信德意識」
- 逢第二、四主日刊登
- 鄭小慧,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