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神恩】聖言會靈修精神與移民牧靈(三)

期數
4191期
刊登日期
2024.06.14
作者
談雷濤
主曆
2024年06月16日 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各有神恩作為一個聖言會會士,可能好不容易地,學習了新的語言和文化後,已經開始適應了這個被派遣的新的國家,有時卻因為修會傳教的更迫切需要,不得不轉去另一個國家。這種再次離開的經驗,使人很痛苦。而到了新的地方傳教後,因為不可以隨便旅行,不能跟自己的家鄉或熟悉的朋友們聯絡,這使朋友和教會認為自己背叛了他們。又或者是自己感覺到背叛了曾經和自己一起經歷移民困苦的朋友們。這個經驗的確是刻骨銘心,但同時也培養了聖言會的會士們:唯有仰望天鄉、仰望天主聖父、天主聖言的父, 也是聖言會會士的天父,只寄希望於此。

這些移民經驗的苦痛,使每一個聖言會的會士,對自己所處的傳教區域內的移民,有著身同感受的經驗。為此,聖言會的會士對這些人士有著天生的親和力和熱忱,會士們更有熱情和使命感,去服務和幫助他們。

目前香港有29名聖言會會士,分別來自八個不同的國家。而最初來到香港的福若瑟神父和安治泰神父,分別來自奧地利和德國。在1948年到1953年,聖言會再次來到香港,開始香港的第二次拓展福傳工作時,5名會士來自三個不同的國家。當然, 以德國和愛爾蘭為主。

這些不同國籍的會士們,很自然地跟移民牧靈工作,有著很強的親和力。同樣,這種修會精神,也使會士們在服務移民牧靈工作時,在短時間內便可以成功地產生極大的成就。這些移民式的傳教精神,淋漓盡致地表現於聖言會在大約1950年時,中國聖言會逃難到香港的傳教工作中。很多聖言會的會士在香港等待新的傳教工作地方前,就已經開始服務香港的新移民。當時正好碰上大批離開中國前來香港的新移民教友。

不僅如此,聖言會還曾經專門從菲律賓派遣德國籍的聖言會會士Peter Helmuth前來,從1984年到2017年,服務香港的菲律賓外籍勞工。香港老一輩的菲律賓勞工,沒有人不認識他。Peter Helmuth雖然是德國人,但他卻擁有數十年在菲律賓傳教的經驗。他為香港的菲律賓勞工服務達33年之久,為菲律賓外籍勞工主持彌撒。現在他已經退休,並且定居到菲律賓了。


  • 聖言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