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聖依納爵小堂(上) 愈顯主榮 廣傳救世福音

期數
4197期
刊登日期
2024.07.26
主曆
2024年07月28日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10-11_1200

按圖放大

共用圖片/檔案 - 區區有聖堂聖依納爵小堂外觀方正,宏偉而莊嚴,座落於窩打老道的小丘之上,令它成為當區的地標。小堂位處華仁書院(九龍)校園內,入口門廊中央是基督苦像,兩旁立柱上則鑲刻對聯,為耶穌會辦學與牧民明志:「愈顯主榮步武宗徒芳躅,洪開聖學廣傳救世福音。」

耶穌會會祖聖依納爵前往羅馬途中得到神視,天主要背十字架的耶穌收依納爵為同伴,透過他終身偕同耶穌,愈顯主榮。聖依納爵小堂的祭台前方鑲有記述這段神視的馬賽克,而當天窗的光線照亮祭台,馬賽克的金光令這故事更引人入勝。小堂的主任司鐸、耶穌會羅仕強神父,深盼教友透過默想這面圖像,效法會祖皈依天主。

「昔日耶穌會為華仁書院的學生建立聖依納爵堂,同時亦希望藉此服務附近的居民;現在小堂不單服務華仁學生及舊生,更歡迎所有人,包括每週參與廣東話及英文彌撒的幾百位教友,及參與普通話彌撒的70多位教友 ; 早上平日彌撒也有數十位教友參與,希望他們在這個家找到歸屬感。」羅仕強神父於疫情下前來小堂服務,積極令四散的教友及學生,經歷會祖重新皈依的經驗,「小堂輔祭會傳統是由華仁書院的學生擔任,疫情初期只有兩人,到現在增加至約30 人。」輔祭不單為書院師生服務,也積極服務教友,彼此有如一家人。

延續關愛社區使命

半個世紀前,不少貧童失去教育機會,耶穌會會士帶領華仁書院(九龍)的學生為貧童提供義務教育及文娛活動,建立了堂校合力關愛社區的傳統;半個世紀後的現在,區內人口老化,羅仕強神父重新組織了堂區的社區服務團隊,曾舉辦長者同樂日,「同時探望安貧小姊妹屬下安老院的長者,發揮福傳精神,近年因不少長者的親人離開香港,或甚少探望他們,堂區亦開展探訪附近的獨居教友。我們陪伴這些孤單的長者,恭送聖體,暢談生活。」

聖依納爵小堂辦事處負責人陳基宏於疫情初期入職,他欣見堂區的福傳工作日漸復甦。小堂對面就是廣華醫院,他不時接到留院的病人及其家屬的來電,「他們請求領受聖事或給予關顧, 耶穌會會士火速前往醫院探望,或轉介個案予聖德肋撒堂跟進。」

引領青年到天主跟前

陳梁燕琼於1987年在聖依納爵堂領洗,雖然於婚後搬離了油尖旺區,但因著多年的歸屬感, 繼續留在這個家服務,「代母引領我協助堂區籌辦活動,我亦曾經擔任主日學導師多年。」耶穌會神父視聖依納爵堂為家,令堂區建立出深厚的人情味,「昔日周守仁神父(現在為樞機)為堂區擔任主日學神師期間,每三個月為導師主持靈修聚會,關心孩子的培育及導師的成長,他亦會每月主持一台兒童彌撒。」陳太表示,堂、校對青年的關顧一脈相承,從她到現在的年輕一代,皆感受到耶穌會會士的愛心。

羅仕強神父繼續突破聖堂與學校之間的界線,接任小堂服務後,讓聖堂從早上七時至下午四時半開放給師生前來靜想及祈禱,讓他們在聖堂留下笑聲與眼淚,與主相遇。

聖依納爵小堂的四週,是兩米多闊的迴廊,迴廊外圍築起一道由無數十字形和圓形通風孔組成的磚牆,以遮蔭隔熱,當陽光射進磚牆,迴廊地面便會透映出星光般的道路,彷彿為學生及教友引路,這種「光影美學」是小堂設計師、香港首批華人建築師陸謙受的巧妙安排。

無論是多巧妙的設計,最終目的都是為主服務─小堂祭台前方左、右分別鑲刻了「愛與服務」及「愈顯主榮」八字,申明了小堂過去60多年的福傳使命。

聖依納爵小堂影片可掃描QR code收看。

本頁圖片/檔案 - 10_QR

  • 編輯 Catherine Wong / 採訪 Joe Tang / 設計 Andy Won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