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從衝突到共融》中 有關信義宗與天主教就聖經之對談
編者按:今年是世界信義宗聯會與天主教宗座共同簽署《因信成義╱因信稱義聯合聲明》25周年紀念,由5月起,每月刊出一篇相關文章,以作分享。
教會曾經在聖經與傳統之間哪個才是權威出現分歧,源於路德所提出的《九十五條論綱》廣為討論後,引帶到究竟教會應向甚麼權威來引證對錯。天主教會的確曾有神學家提出教會的權威高於聖經。在回應補贖券(大赦證明書)的論綱時,普理瑞斯(Sylvester Prierias)曾說:「沒有教會的權威,聖經也就不真實可靠了。」1 相比之下,路德卻視聖經為唯一的最終審判者,其他權威只是從聖經中尋找基礎建立而成。可是, 路德很少使用「唯獨聖經」一詞,視聖經為「首要原則」(Primum Principium),所有神學討論都要建立在這基礎上。其重點是沒有甚麼權威比聖經更高更重要。在這首要原則下,路德不會把所有事情只以聖經為出發點,更會參考個別處境。他亦確認早期教會關於基督論和三位一體的認信,因路德認為這些都能帶出聖經當中的目的和意思。2
之後,天主教在1545年至1563年在天特(特倫托)所召開的大公會議,嘗試給予一個平衡的答案。當中教會認為教會生活的模式應藉由兩個基礎傳承而來,包括聖經和沒有寫於聖經當中的使徒傳統。而會議亦關注到若然人自行詮釋聖經,就以自己的理解去作出教義上的結論,將會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3 然而天主教卻沒有因此把聖經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於1962年召開的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梵二)中,在論及聖經的角色時,非常強調:「天主的話具有那麼大的力量及德能,以致成為教會的支柱及力量,以及教會子女信德的活力,靈魂的食糧,精神生活清澈不竭的泉源。」4 可見無論是天主教抑或是基督新教,縱然在宗教改革初期對於教會生活應建立在那些權威之上的確有分歧,但在二十世紀中後期開始,這些分歧逐漸找到共通之處。
在2006年由《羅馬天主教—信義宗聯會合一委員會》所發佈文件《教會的使徒性》中表示「聖經已在傳統中自我呈現,亦因此能夠扮演重要的詮釋角色。梵二並不是說傳統帶來了聖經以外新的真理;它只是肯定了聖經所證實的啟示。」5 文件當中,羅馬天主教會確實表示教會的訓導不能壟斷聖經的詮釋,而是在聖經詮釋的真實性上,扮演著一定的角色。由此可見,羅馬天主教會今天對聖經和傳統的理解已經不再如當時反對馬丁路德的神學家。最後,文件亦總結出「所以,對於聖經與傳統,信義宗和天主教雙方有廣泛的共識,他們雖有不同的強調重點,但不需要繼續堅持教會現時的裂痕。在這方面,和好的多元合一已經出現。」6
於信徒而言,除了為這合一而感到欣喜外, 過程當中如何平衡傳統,聖經與詮釋,都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功課。有時在研習聖經時,參考不同的釋經書,把經文放在不同的處境中解讀, 以及應用在不同的範疇裡,同一段經文都可以有完全截然不同的理解和結論。合一的重點更加是一份謙卑。在高舉某一種詮釋作為標準時,讓我們看見在歷史洪流中,上主的確帶領著教會一次又一次的重新認識真理,在擁有自己的見解時, 亦能認識到教會歷史上不同的理解,以使我們能一起在合一之中,更深地認識上主的聖言。
註:
1 《從衝突到共融》,香港: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天主教香港教區,2017,195段。
2 同上,196、199段。
3 同上,201段。
4 同上,204段。
5 同上,209段。
6 同上,210段。
- 天主教香港教區與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屬下的神學對談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