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與科學】信仰在人工智能時代: 探索新前沿〔作者︰林偉喬〕
編者按:全新專欄「信仰與科學」本週上架,以後逢第三主日刊出。
大約一年前,我與一位資深的金融界基督新教朋友共進午餐。在交談中,我提到將與教會的一個小組討論人工智能對基督信仰的影響。他顯得困惑,不明白有甚麼可討論的。但這一切都在迅速發展!在過去的一年裡,許多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模型出現:ChatGPT-4o、Claude 3.5 Sonnet、Meta Llama 3、百度文心一言等。受惠於深度學習技術,這些模型現在可以處理多種語言的文本、圖像、甚至視頻。
同時,天主教會也積極參與有關人工智能發展的對話。例如,去年六月,矽谷的耶穌會聖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發布了關於生成式人工智能倫理使用的綜合指南。教宗方濟各在第57屆世界和平日(今年1月1 日)文告中帶領我們反思了人工智能對世界和平的影響。最近,在今年6月14日,教宗在意大利普利亞的G7峰會上發言,談及人工智能的機遇、風險和影響。
人工智能簡史
要充分了解人工智能,我們須回顧人工智能的起源。超過一個世紀前, 艾倫. 圖靈(Alan Turing)於1912年在英國倫敦出生。他被譽為理論計算機科學之父。1950年, 圖靈發表了一篇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 ( "Computing Machineryand Intelligence"),引入了「圖靈測試」(Turing Test)的概念。圖靈提出,如果一台機器能夠模擬人類行為,並且第三方無法區分其回應與人類的回應,那麼這台機器可以被視為具有智能。值得注意的是,當圖靈發表他的理論時, 世界上第一台能夠編程的電腦ENIAC才剛剛面世,遑論人工智能的發展。今天,世界各地都有以艾倫.圖靈命名的科研項目。例如,2015 年成立的英國國家數據科學和人工智能——艾倫.圖靈研究所。
下一期將繼續探討人工智能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 作者為香港大學理學士(電腦)、美國緬因州聖若瑟學院牧民神學碩士、資深資訊科技專業人員,及40年慕道團導師。
- 圖:聖克拉拉大學的人工智能倫理手冊
- 教區資訊科技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