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情緒管理〔作者︰譚錦榮〕

期數
4200期
刊登日期
2024.08.16
作者
譚錦榮
主曆
2024年08月18日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靈修小品在現今世代中,很多人都為生活而在職場奮鬥,就是為了家庭的生活條件,及個人理想的滿足。然而,職場如戰場;很多人都因為名利的追逐而焦頭爛額。因而,很多人都有焦慮、情緒失控、失眠等症狀。為一些信眾,他們未能在職場上獲得滿足,便在教會服務上尋求安慰。其實,這也不是壞事,信眾將自己在職場的專業經驗,帶到教會內的服務,使教會服務有更高的質素。然而,若沒有信仰及靈修的滋潤,有些服務便會世俗化,人心便會出現彼此競爭,團體生活便會出現問題。這便是成就個人事業與滿全天主的事業之間的分別。

如果教會的服務流於世俗化時,個人主義也許會超越團體利益。信眾在服務上追求的並不是光榮天主而是個人聲譽,從而產生了許多嫉妒、驕傲、競爭、不睦的現象,情緒失控也屢見不鮮。最常出現的便是「對號入座」。堂區經常會出現一些信眾的投訴,認為某人或某信息是對他的指控。但是, 究其原因,卻完全與他無關。其次,「對號入座」的副作用便是製造輿論,引發不滿情緒,而出現對立的現象。如此,一個友愛團體便「分化」了!這並不單指信眾而言,也是對整個教會的互勉!

主耶穌在最後晚餐時,面對著宗徒彼此間的關係,語重心長地教訓宗徒們要「彼此相愛」,這愛的誡命是教會的本質。若在教會內沒有實踐愛德的誡命,我們又如何被稱為主的門徒。正如聖保祿宗徒所言:「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 不誇張,不自大,不作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卻與真理同樂: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前十三4-7)。這真是愛德的金科玉律,在當代充滿戰爭、衝突、人心不安的世代。我們不應讓世俗化的惡魔進入教會的生活中;反之,我們應以更新的心思變化自己,學習以主耶穌的慈悲寬仁,改變世界。我們應以愛德作為個人「情緒管理」的基礎:不被情緒捆綁;反之以愛超越並提昇個人的素養。


  • 本欄作者: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和譚錦榮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