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照顧者精神健康與貧窮
有團體估計,全港的照顧者有多達112萬人, 包括照顧長者、殘疾人士、長期病患及兒童照顧者等,民間團體多以10月為照顧者月,喚醒社會多關注照顧者需要,以下就照顧者的精神健康及貧窮作簡單闡述。
10月10日為世界精神健康日,近年因有不少家庭悲劇,引起社會關注照顧者的精神健康及壓力問題,照顧別人,其實是十分吃力的,照顧者容易產生壓力及孤獨感。長時間的照顧工作,令照顧者減少正常的社交活動、與人傾訴及減少了讓人支持的機會,容易產生抑鬱、孤獨、失落、沮喪、絕望、委屈、失望、擔憂、內疚、悲傷、憤怒、無助、羞愧和憤怒等情緒1。所謂生理影響心理,長時間重複負重、扶抱,所產生的勞損的痛症問題, 亦會影響精神健康。心理壓力亦會導致睡眠困難、失眠、嗜睡、時常心跳急速、頭暈、胃痛、身體突然消瘦或肥胖、經常疲倦乏力、進食過多或過少等生理反應2。坊間亦有不少網上量表,讓大家及早識別自己的壓力水平。長者,殘疾人士,長期病患及兒童的暫託服務不足,難以應付照顧者的突發需要,這都讓照顧者缺乏支援而增加壓力。
有團體於上年進行了一項「照顧者身體勞損及精神健康問卷調查」,於530份有效問卷當中, 56.7%受訪者為全職照顧者,25.7%從事兼職工作,並要於工餘時間照顧被照顧者,有近半成的受訪者成為照顧者年資達10年或以上,64.1%的照顧者一天內的照顧工作時間最少8小時,當中45.8% 照顧者一天內的照顧工作時間為12小時以上。
社交方面,81.5%的照顧者表示因照顧工作而少了時間和朋友接觸。而90.2%照顧者表示因照顧少了閒暇生活。
在心理健康情況方面,有96.6%照顧者因照顧而感到壓力,當中有53.8%表示很大壓力。受訪照顧者中有83%的照顧者因照顧而感到焦慮,當中73.6%的照顧者即使感到焦慮但沒有求診精神科。照顧者在面對因照顧引起的精神健康問題時,主要採取不予理會(30% )、接受公營醫療服務(27.5% )、自行減少工作量(24.2%),其次為看中醫師(13.8%)、找家人幫忙以減少工作量(13.6%)、依靠成藥╱傳統藥方(10.6 %),選擇接受私營醫療服務的只有5.8%。調查發現,照顧者的照顧時數與焦慮程度會成正比,照顧時間8小時或以上的照顧者會較為焦慮3。團體亦有建議設立照顧者醫療劵,讓照顧者減輕開支壓力和及早獲得適切的醫治。
10月17日為世界滅貧日,照顧者面對結構性因素引致貧窮,因主流工作沒有家庭崗位友善的角度,引致長時間有照顧需要的照顧者,多只能從事兼職的工作,面對男女同工不同酬,兼職工的待遇較低及欠缺全面的勞工保障;如有些工種刻意回避「4.1. 18 」 的規例,不能享有勞工假期、病假、遣散費等。他們因長時期從事兼職低薪工作,退休保障成疑。政府亦遲遲不願開展免審免查的全民退休保障,因此大部分的婦女貧窮問題,其實都與照顧者身份有關。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將於10月27日舉辦照顧者敍事聆聽工作坊,希望與堂區的照顧者,共同探索精神健康及貧乏兩個議題,以敍事聆聽的方式提供一個空間讓大家分享和聆聽彼此的故事。藉此促進大家的理解與聯繫,也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分享方法與智慧、達到澄清及轉化的可能。活動詳情請留意本會網頁及社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