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座夥浸大辦學術會議 從東亞視野反思人工智能
(本報訊)聖座文化教育部秘書長泰伊主教(Paul Tighe)指出,人工智能科技發展「並非純粹的科學議題,當中需要發揚善與良知。」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下稱浸大宗哲系)聯同聖座文化教育部數碼文化中心,於10月16至17日在浸大校園舉行研討會,主題為「社會與人工智能議題的東亞視野」,約2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發表論文,回應社會對發展人工智能的憂慮。
在10月16日的揭幕禮上,泰伊主教透過錄像向大會致辭,稱人工智能為社會帶來的影響遍及政策製訂至社會競爭,他期望這次研討會能讓不同的文化傳統及宗教互動,共同為人工智能開拓發展方向。浸大則期望促進文化與信仰之間的交談,並從倫理角度反思科學與信仰。
研討會讓神學家、社會學家及專家聚首,彼此交談,論文課題包括從亞洲的哲學及宗教探討人工智能,同時回應亞洲的相關社會問題及社會文化處境,既聚焦於個別個家的案例,同時放眼亞洲國際間的互動。
籌劃舉行是次研討會的浸大宗哲系助理教授Levi Mahonri Checketts博士指出,研討會的東亞視野補充了人文關懷,與會學者分別從儒家及佛教的思想,提醒人們發展科技時,重視人格與人性的幅度,正視人的需要,例如照顧長者及幼童、讓窮人自主、尊重人的權利及在國際間顧及發展中的國家。
聖座組織學者推動交談
Checketts博士擔任聖座文化教育部人工智能關注組的亞洲區統籌,透過每月的遙距會議, 與歐、美、亞洲及澳洲等地的神學家、法律學者及教廷代表,探討人工智能發展需要兼顧的人性及倫理幅度;這網絡不停留於智庫層面,更積極促進教會與社會的交談。他表示,人工智能對各國的影響大有不同,令網絡成員愈加認識到本地化處境研究的重要,他展望關注組未來能夠草擬相關文件,幫助教會及社會凝聚智慧。
印度獻主會神父Gregory Arokiaswamy的論文從印度社會最基層人士的角度探討社會公義課題,他寫道,印度最基層人士被隔絕於科技成果,人工智能發展會加深貧富之間的鴻溝,故此科技發展應以惠及大眾及減貧為目標。
與會的聖座文化教育部數碼文化中心人工智能關注組協調人岡薩雷斯.費勒(Angel Gonzalez-Ferrer)為教廷協調多個地區的人工智能討論項目,他指相關項目旨在體現社會訓導的關懷,從神學等角度,回應人工智能對社會造成的衝擊。(鄧)
- 01 與會者合照,前排右三為岡薩雷斯.費勒。
- 02 Levi Mahonri Checketts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