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在有理】民意大逆轉
同性戀運動與「共生」的LGBT群體(跨性別群體),近年的影響力愈來愈大,在西方社會的不同領域( 特別是大學教育), 他們的影響比西方本來信奉的基督宗教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不同調查在數字上會有差異,但整個發展趨勢,是愈來愈多人接受LGBT群體宣揚的生活方式,包括同性婚姻和「性自由」。
民意研究顯示,英國社會支持同性婚姻的態度趨勢,從1975年的16%上升到2014年的69%(Ipsos MORI)。在美國,支持同性婚姻的比率從1996年的27%翻了一倍上升到2014年的54%(Gallup)。在加拿大,這一比例從1993 年的37%上升到2 011 年的61% (Canadian Opinion Research Archive)。
今年三月,蓋洛普調查機構發現有差不多8%的美國人,承認自己屬於LGBT群體, 這個數字相比起12 年前,上升一倍。對於年青的一輩,即1995年之後出生的成年人,認同率差不多達到20%。我們更需要留意一個趨勢,就是雙性戀( bisexual )的數字迅速增加。在上述調查是4.4%,但值得注意的是, 根據另一個官方數字,2015 年雙性戀的數字只不過是大約1%。雙性戀是對同性和不同性別的人也有性吸引和行為,這種性取向體現了LGBT群體所提倡的性自由觀念,也符合他們認為人們的「性取向」,應該是隨一己的意願而變動。
無可否認,在許多西方國家,愈來愈多人相信同性婚姻或跨性別性行為,只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一個選擇。這種態度,肯定會大大影響全球公眾,特別是對亞洲和非洲國家的民眾。
然而,我們要留意,一般的研究卻難以掩蓋民間在這方面仍然存在分歧。例如在美國,有調查顯示,有近一半人認為「應該接受跨性別現象」, 卻有41%的人不同意(Pew Research Center, 2007)。此外,一個跨國調查顯示,當回應「是否願意接受同性戀者作為鄰居?」的問題時,在88 個地區之中,只有三成地區的回應者是超過80% 同意,另外卻有四成地區的回應是低於50%(World Values Survey 2017-22)。
此外, 女性比男性對同性戀的反對較少,年輕的、教育程度較高的受訪者,以及認為宗教在生活中不重要的受訪者,對同性戀的反對也較少。
由此可見,社會對同性婚姻和跨性別現象的態度,在不同文化,不同群體中仍然存在很大差異,未來發展仍難以預測;雖然有人輕率斷言:「同性婚姻是世界文明發展的大趨勢。」
世界上大部分文化都將兩性差異,和兩性關係中的性行為視為重要的社會規範。然而,同性戀運動與LGBT 群體的存在,卻是由否認性別的生理差異開始,這是矛盾的根源。他們在道德上的「無神論」,以及將人類客觀知識扭曲為主觀的偏愛(例如性別應取決於個人選擇),對於年青人的道德發展,尤其值得我們謹慎地回應。
- 本專欄逢一、三主日刊出
- 教區關注性多元文化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