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一飯之恩〔作者︰關傑棠〕

期數
4215期
刊登日期
2024.11.29
作者
關傑棠
主曆
2024年12月01日 將臨期第一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牧者之歌中國古代文人或武夫喜歡投靠當時的諸侯領主,以求保證有兩餐安樂茶飯。「得人恩果千年記,得人花戴萬年香。」知恩是文化和宗教美德,值得我們宣揚和實踐。早前好友許文怡姐姐去世,勾起我兒時的一些回憶,借用幾行文字, 向她致敬。由於家父患上嚴重哮喘,不能再留在每天煙霧瀰漫的紅磡,申請他遷,最終在北角健康邨安頓;就在聖猶達堂認識了文怡姐,她是熱心的聖母軍,亦是堂區善會團體的中流砥柱,她一直樂於助人,家母這邊廂姓「簡」的親人辦喪事,她都一直支持協助,生活上很關照媽媽,幫她早早便融入堂區生活。

人生在世,互相幫忙最自然不過。今天你有能力,我需要你的幫助;他日輪到你遇上困難, 我伸出援手。這些平凡事天天發生,沒啥甚麼大不了。然而人很奇怪,幫慣人的人有時很難接納別人關心自己;這心態不難明白,我們神父是樣板,天天給別人排憂解難,日子久了,看似無敵,遇到問題,很難向別人啓齒。其實從神學角度,這是假謙遜,真驕傲,「不求人」也!坦白說,你幫過的人可能他們永遠都沒向你謝恩的機會,那又怎辦?

以下故事,道出箇中道理,值得參考。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歐洲流浪,某天,幾個小伙子駕駛一輛「福士」甲蟲車在德國「超級公路」上爆了車軚。你我無奈互望,原來「四條友」都不懂更換。等等等⋯⋯終於遇上救星,一位德國朋友拔刀相助,好快便把難題解決。在一片感謝聲中, 他給我們說:「年青人,今天我幫你們換車軚, 日後未必會再相遇。但要記著,幾時你有能力, 不要忘記幫助別人呀⋯⋯」這句話成了我的生活「座右銘」,一直堅持到今天⋯⋯

孟子向梁惠王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今日世界,商業味太重,一切講回報,結果人際關係淡薄。青少年到聖堂做義工, 條件是事成要寫封證明信,好能他日升大學時, 推薦書顯得更亮麗。這點雖可以接納和體諒,但若去得太盡,則服務心態給扭曲了;大學畢業投身社會工作,樣樣都會跟別人斤斤計較,不肯吃虧;這是社會悲歌⋯⋯

香港和中國的關係是天主巧妙的佈局,雙方都有恩於對方。四九年解放,香港這條小漁村成了成千上萬同胞的避難所。隨後國內的社會運動和改革開放,港人亦扮演了支援角色;不論生活物質上的需要,抑或發展社會時知識的需求,我們都作出了積極回應,這正是血濃於水吧!今天國家富強起來,我們也是受益人。要維持這個人口七百多萬的城市,由於地狹人多,基本資源嚴重不足,如果沒有祖國背後的支撐,連飲水也成問題,其他舉一反三人人容易明白。畢竟「意識型態」抽象,不能填飽肚子。倒不如大家放下執著,合作共贏,一起給中華民族幹一番大業。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