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從扶貧想起 窮人是近人嗎?(下)

期數
4221期
刊登日期
2025.01.10
作者
陳懷卓
主曆
2025年01月12日 主受洗節

共用圖片/檔案 - 工道自在Dr. Ruby Payne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在美國的一個教會,來了一位年輕女子, 她參加了逢星期三的聖經班。教會中的婦女對她印象很好,見她每次都乘坐巴士來參加聖經班,便想到她需要一輛車,方便往來。於是, 她們便籌錢買了一輛二手車送給她。到下一次聖經班時,婦女們見她仍然是乘巴士前來,便問她。她竟然說因為男朋友喜歡電單車,便把車賣掉,換了一輛電單車。婦女們都非常憤怒,一番的好意,竟然毫不領情,還被圖利了。可是,Dr. Ruby Payne說,假如她是這位女子,她一樣會賣掉這輛汽車。這些婦女們雖然一片好心,但徹頭徹尾,就是因為對貧窮人士的處境一無所知,才會作出送車的「傻事」。原來中產人士,有較豐裕的備用金錢, 並不在意由汽車衍生的相關費用;可是,貧窮人士卻並非如此,她們本已經緊拙的財政,縱使免費獲得了一輛汽車,但仍然要支付汽車衍生的費用,包括保險、牌費、汽油、泊車等的費用,她根本無法擠出金錢去支付這此費用。這輛車對她來說,確實是得物無所用。

今年8月,有團體發表報告,表示在葵青和深水埗區的貧窮人口中,有44%的人表示, 為要節省開支而要捱餓,32.8%在過去6 個月曾因經濟困難而減少用餐次數。2013年,樂施會的一份報告,也顯示在職貧窮家庭的成人,其中71.5%曾為子女的開支而減省衣服的開支,63.3%曾節減省膳食的開支。

顯而易見,貧窮人口是因為沒有備用的盈餘,沒有隨時可動用的金錢,一旦遇到緊急而必要的額外開支時,便必須節衣縮食,因而出現捱餓的情況。

或許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假如貧窮人士有些少備用的金錢,便可以應付這些緊急而必需的支出,不用出現節衣縮食的情況,也有條件為自己和家人,作一些長遠的規劃。這些備用的金錢,最好能夠在工資中反映出來,所以,天主教會主張家庭工資,提出工人最低工資的金額,必須能養活整個家庭,並有一定的盈餘,可以讓家庭成員作個人發展之用。不過,若果社會無法達成這樣的共識時,或許將備用的金錢,化身成社區銀行、社區金庫,可以讓貧窮人士在遇到急難時,隨時申請,作應急之用,待財政緩和後,全數歸還,以備下次之用。這樣,既能讓貧窮人士在急難時,有應急的金錢,也能紓緩貧窮人士對未來的擔憂, 讓他們放心對將來,作更長遠的規劃,最終, 能夠達到讓貧窮者脫貧的長遠目標。當然,這只是一個欠缺執行細節,仍有待驗證的概念和提議。


  •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