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伉儷同行】公孫談情
元旦過後,剛巧有機會跟孫兒一家聚首一堂,吃一頓午飯,為餞別孫兒即將重回英國, 繼續學業。預計在可見的未來,他也會在每年的假期中,不斷往返英國和香港兩地,今年14 歲的他獨自過關和乘搭飛機已成必然的新常態。
自從他負笈海外之後,我每年只有數次機會與他會面,心中總是有些不捨,有無盡的牽掛。「英國的天氣怎樣?有落雪嗎?」「你居住的城市治安不太好喎!」「你應該已熟習學校的環境,可有結上幾個好同學嗎?」「沒有爸媽陪伴的日子你可適應呀?有冇掛住弟弟?」「你可跟得上課程的進度呀?」「還欠缺甚麽物資呢?」
在會面期間,兩公孫應總是有說不盡的話題(應該是我的問題才對!)但性格寡言的孫兒卻常顯得一臉茫然,一時間難以清楚回應。回想幾年前他還在香港時,我每天也會跟他溫習功課,一同玩耍,談天說地,我戒不掉「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的職業病;但這一切已成過去的回憶片段,可能是公公太心急,也可能是我太過慮了,抑或那只是不必要的緊張?理性的想, 孫兒自有他成長的契機和歷程,天主更有祂充滿奧秘難明的計劃。
在聖家節當天,我偶然想起20多年前的一件往事: 某年會考放榜日,當班主任的我固然要留守在學校,忙碌地處理學生放榜的事宜,還要安頓部分學生的情緒;卻更有必要地「一心二用」的去關注女兒當天的放榜情況,成績是預期嗎?能否升讀中六,向大學之途邁進?我雖未能陪伴,但整個上午總是憂心忡忡、忐忑難安,那份難以宣之於口的愛情,今天還是可堪回味。
我已退休了好一段日子,已經少和學生接觸,他們已各奔前程,各自有自己的路要走; 女兒已長大了,有自己的事業,有自己的家庭,我應該已不用有太多的牽掛,反而留學英國的孫兒,他的成長卻又再是我心中糾結的一個課題(因我從來沒有離鄉別井的經歷),就是女兒和女婿們,我敢問他們也可放心讓孩子獨留在異邦生活嗎?要提早度空巢期的歲月? 也許這是世人常道:「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但願在懇切的祈禱中,能獲得天主賞賜的平安,我更需要長智慧去處理與孫兒一家的關係,不帶給他們不必要的壓力,卻能恰如其份,當好公公的角色,恰當適時展示我對他們的關懷。
•本專欄逢第四主日刊出
- 伉儷同行協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