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以敏感的心對抗冷漠
2月20日,全球迎來「世界社會公義日」,這是一個極具意義的時刻,提醒我們反思社會中的平等、尊嚴與公正之迫切需求。聯合國強調消除貧困、促進體面的工作、性別平等以及全民獲得司法正義等關鍵議題。然而,對於教會而言,社會公義的召叫超越這一天,那是我們使命的核心,深深植於天主教社會訓導與福音的信息之中。
聖保祿六世教宗強調,教會必須時刻睜大雙眼,懷有敏感的心,隨時準備伸出援手。這三大原則——覺察、憐憫與行動, 構成了基督徒生命中社會公義的基石。《教會社會訓導彙編》明確指出,正義不僅僅是法律上的公平,更是一種對人性尊嚴、團結互助與共善的承諾。
保持清醒的雙眼,意味著要認清不公義無處不在。窮人的苦況、被剝削者與被邊緣群體的困境不容忽視。在香港,外籍勞工、少數族裔、基層勞工與長者面臨的困難,往往被社會忽視。教會與他們站在一起,為無聲者發聲。當富裕與貧困並存的現象日益加劇,教會必須倡導更公平的財富與機會分配,以實踐天主的公義。
一顆敏感的心可以防止我們對不公義無動於衷。社會公義不僅涉及政策,更包括認清人類各項掙扎的背後。教宗方濟各不斷提醒我們,需要建立一種「相遇文化」讓來自不同背景的人能夠彼此認識與理解。作為基督的追隨者,我們應該自問:移民與弱勢群體在我們的堂區中感受到歡迎嗎?長者能夠在我們的團體中找到希望和慰藉嗎?社會公義始於內心,並展現在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上。
社會公義要求行動。誠如聖雅各伯提醒我們:「信德也是這樣:若沒有行為,自身便是死的。」(雅二17)。教會不僅受召宣講正義,更要活出正義。耶穌最嚴厲的批評就是針對那些言行不一的虛偽。社會公義的使命既是一種愛德行動,也是結構性變革的呼籲。我們必須挑戰導致不公的社會體制,同時也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仁愛。「優先愛貧窮的人」是天主教社會訓導的核心原則,提醒我們真正的信仰應在服務最需要的人之中展現出來。
世界社會公義日不應只是一個日期,它召喚我們覺醒,張開雙目,軟化我們的心,並伸出援手去幫助最需要我們的人。耶穌基督的福音,是一部正義的福音。讓我們努力成為天主愛的行動者,在日常生活與團體中,活出社會公義的原則。(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