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思維靜院(下) 分辨使命 愈顯主榮

耶穌會「思維靜院—依納爵靈修中心」屹立於長洲的山頂上,南面海域是耶穌會會士聖方濟各沙勿略於16 世紀初前往上川島、準備前往中國內地傳教時可能經過之處。雖然聖方濟各沙勿略壯志未酬,於島上病逝,但耶穌會會士多年來延續聖人未竟之志,包括在長洲培育了會士服務中華大地,而思維靜院的靈修陪伴工作,啟發了眾多教友回應自己的召叫。
思維靜院是一所廣受教友歡迎的避靜院,於1952年成立初期,充當來港的愛爾蘭會士的語言學校,1957年成為初學院,後來同時供耶穌會學校的師生前來避靜,漸漸成為一間多功能的培育場所。及至1970年代,會士在靜院推出以依納爵靈修為主題的避靜活動,惠及廣大教友。
「90年代,當時的長上耶穌會狄恆神父(Afred J. Deignan,1927-2018)將思維靜院轉型成推廣依納爵靈修的地方。」思維靜院現任院長董澤龍神父於90年代攻讀神學時,有兩年住在思維靜院,平日乘船前往香港仔的聖神修院上學。
不少避靜者面對生命的種種選擇,前來思維靜院以依納爵靈修或神操去尋覓答案,董澤龍神父及其團隊,會邀請避靜者坦誠回顧和分享自己的生命,並從中分辨天主的旨意。本年慶祝晉鐸銀禧的他,憶起自己二十多年前透過依爵靈修,辨明自己為靜院服務的使命,「當時我在美國波士頓進行人生的第二次神操,分辨應修讀博士學位,還是按狄恆神父的期望,前往思維靜院服務:我在神操當中感受到天主希望我回來。神操後當時的中華省會長劉家正神父打電話給我,決定派我回來思維靜院—長上與我作出相同的分辨,令心裡感受到歷久不減的平安。」
會士夥平信徒開拓合作空間
平信徒透過依納靈修開拓出生命中的各種可能,不乏勇於接受召叫的弟兄姊妹, 其中有十多人加入思維靜院的靈修陪伴團隊,協助帶領避靜及培育活動。董神父表示: 「思維靜院的團隊,跟會士相似,都接受了有系統的依納爵靈修培育,彼此有共同的語言和相似的理解,落實了耶穌會於近年大會上強調的會士與平信徒的合作精神。」
思維靜院安排平信徒參與與靜院的持續培育,並前赴海外修讀正規課程,靜院培育主任羅家慧最初亦是在依納爵靈修的培育中感受到天主的召叫,其後透過八天及三十天的神操去分辨,毅然離開服侍廿多年的社會服務行業,轉投靜院的培育工作,不覺已超過十個寒暑。她分享,早期也經歷過平信徒的神師未被廣泛接納的教會文化,「有些避靜者選擇神師時,首選是耶穌會會士,次選是教區及其他修會的神父,第三是修女,最後只好接受平信徒。」她感受到近年避靜者愈加欣賞由平信徒擔任神師,「耶穌會會士信任平信徒,開闢了新的道路,令擔任靈修陪伴者的平信徒深感被接納。」
依納爵靈修承載張力
董神父體會到會士與新加入的平信徒在磨合過程中縱有張力,「但因著依納爵靈修的啟迪, 學習首先去從各種矛盾中達致平心,反而很多時體會到在張力的背後有更廣闊的天地給自己去做選擇和回應。」
羅家慧深深感受到這份衷誠合作成就了新氣象,「團隊成員不只純粹服務,而是成為一個互相分享的團體,樂意打開心扉。」她感恩過去12年與靜院的夥伴在生命中同行。
思維靜院團隊借用院內的信仰標記,幫助避靜者進入祈禱之中,他們結伴在高座一樓的聖堂或低座地下的小聖堂參與彌撒。避靜者有時會於夜闌人靜前往小聖堂祈禱,拉開外型小巧典雅的木製聖體櫃門、在由玻璃罩保護的聖體酷光前朝拜聖體。前任院長冀世安神父(Ciaran F. Kane,1932-2013)於二千年代恭迎了三位耶穌會聖人聖髑到小聖堂內,讓避靜者默想前人的信德。此外,聖堂毗鄰同時設有祈禱室, 可以在其中去默觀耶穌的聖容。在小堂與祈禱室之間放置了耶穌會會祖聖依納爵的聖像,他彷彿不停地對避靜者施予眷顧和祝福,也為我們轉禱。
思維靜院低座二樓的牆上掛著昔日會士及平信徒的相片,紀念他們為現在的服務奠下根基。靜院團隊承著前人腳步,幫助避靜者明辨前路,讓他們下山後闖出更廣闊的新天地,愈顯主榮。
- 編輯 Catherine Wong / 採訪 Joe Tang / 設計 Andy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