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作天主的療癒工具 教友吳景萍

豎琴是最古老的療癒樂器之一,聖經也有記載達味藉著彈奏豎琴,為撒烏耳排解鬱悶(撒上十六23)。經常服務長期病患、身體殘障、智障及臨終者的國際認可豎琴療癒師吳景萍(Marina Carmel Cindy)卻謙稱,醫治是醫生和天主的工作,她只是盡力陪伴每一位有需要的人。身兼加爾默羅香港第三會成員的她表示,靈修操練更讓她謹記,服務時必需掏空自己,「把天主放於跟前,不要阻礙別人看見天主,做每件事也要為著把人帶到祂那裡。」
吳景萍於2007年一次意外受傷後,開始學習抄寫聖像畫, 透過聖言協助自己療癒。2017年,她在家中從高處摔下,因顱內出血需要吃藥,卻出現儼如二級燒傷的過敏反應,致使眼角膜龜裂、全身皮膚脫落。本身懂得彈奏多種中國樂器的她後來接受豎琴療癒,當時的療癒師認為她較適合自己彈奏,才能達致預期效果,便建議她修讀相關課程,好能「助人自助」,從此成為豎琴療癒師。
學習病者的交託
吳景萍表示,在接觸服務對象時,會先跟對方聊天,了解其當刻的身心狀態,並向醫護人員了解其背景和病歷等,再憑藉過往的臨床經驗,找出他的「共鳴音」或所需樂曲,配上適合他的節拍和調子作即興演奏,使他放鬆身心。雖然豎琴療法本身沒有宗教色彩,但作為基督徒,她喜歡為服務對象彈奏聖樂,有時也會帶同聖像畫「醫治的耶穌」,讓病者仰望。
在實習期間,她曾遇到一名癌症病人,對方表明自己不會康復,著她不用為他彈奏;但其後在她的琴聲中安然入睡。到了下一次碰面,他主動問她打算彈奏甚麼曲目,當中剛好有他懂得的樂曲,「他竟然一起唱歌,甚至打起節拍來,大家也很高興。到我們第三次見面,他跟我說,病情由本來的『等死』到現在有好轉,令他相信人生有希望。」
她也曾目睹呼吸困難、四肢不能動的病人,在聽過豎琴聲後呼吸逐漸平伏,甚至能伸手拉著她的衣服;一名沒有生命跡象的舞蹈家,一面聽她彈奏天主經,一面將手愈舉愈高,彷彿在跳舞般;一名原已對外界沒有反應的小朋友在聽到她的音樂後,緊握拳頭的手忽然鬆開,一直藏在手心的十字架掉下床邊,「這是天主在呼喚他,是主的作為。」
豎琴療癒師協助治癒別人的身心靈,但吳景萍反在服務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在臨終者身上看見天主的臨在。她舉例說,有一名病者生性豁達,笑言自己「時間無多」,著她快點學習彈奏他想聽的樂曲:「我面對他的時候,心裡不期然有一份傷感,始終我也是人……還未擁有那份完全的交託,把所有服務對象都交託給天主。」她又謂,病人能教導她成為「祈禱的默觀者」,看著他們專注地凝視聖像畫上的耶穌,她便感受到一份喜樂和盼望。
不為自己籌謀
近年在機緣巧合下,吳景萍還考獲了國家高級茶道養生師和咖啡感官香味師的資格,不但能藉此與青年默觀生命和大自然, 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在合適的時候利用聖像畫和療癒音樂作福傳。她坦言,自己發生意外前喜歡謹慎計劃,現在則學會豁然面對生命各種事情和結果,「聖像畫員其中一項守則是不會為自己籌謀,其實已在我身上實現,受傷後的每份工作、每次服務,也是因收到別人的邀請才進行……如能克服內心那份懼怕, 才能把平安和喜樂帶給身邊的人,傳播主愛。」
「主,我在這裡。」依撒意亞先知這句簡單而有力的說話(參依六8),一直提醒吳景萍要成為上主的盛器,「除了勇敢回應上主,也是向祂呼求說,請你看顧及照料我和我身邊的人,我願意被祢重塑、啟迪和聖化,成為祢合用的工具,不管做甚麼事情也可以。」(黎)
- 01 吳景萍正專心為聖堂抄寫科普特聖像壁畫
- 02 為病患者進行豎琴療癒
- 03 吳景萍(最前排左一)與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的太極靈修團分享召叫、服務與靈修; 她身旁為該堂主任司鐸陳志明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