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人工智能特性 取長補短加以運用

期數
4230期
刊登日期
2025.03.14
主曆
2025年03月16日 四旬期第二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02B.01_500(本報訊)「香港部分堂區於彌撒上透過螢幕播放經文,方便教友參禮。我體驗到海外堂區不同的是,神職人員會進一步借助媒體演繹講道內容— 雖然他們的準備功夫會更為繁重,但這能夠幫助教友深深記住講道內容。」教區資訊科技委員會成員韋頌修於本年初的聖職人員學習營擔任講者,他表示,人工智能早已被廣泛應用於教會的牧民工作當中,他鼓勵聖職人員勇於面對新科技為教會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學習營以資訊科技與堂區牧靈工作為主題,本身是資訊科技安全專家的韋頌修在聖神修院神哲學院修讀宗教學部課程時,使用一款經由學院教授推介的人工智能平台(Magisterium AI ),去分析其論文裡的信理依據。他於學習營上詢問神職人員有否使用這款平台,多位神職人員舉手示意自己也是用家,令不少講者及參與者感到意外。本頁圖片/檔案 - 未命名-11

韋氏表示,當這類人工智能應用程式整合教理內容、教廷文件、教會法典及聖人著作,便能分析文章內的信仰依據,及顯示相關內容的文獻來源,甚至提示用家應參考甚麼文獻,「這類專門的平台能解答信仰問題,亦能幫助神職人員預備講道內容。」

他指出,人工智能除了擅於撮寫及歸納文章內容,亦具備多元用途,例如編寫培育活動的教案,然而,他提醒教友留意人工智能的局限,並謹慎採用其內容,「它的本質是一個豐厚的數據庫,裡面的天主教內容未必採用教會專有辭彙,亦未必完全符合教會訓導。」

聖母竟有六隻手指 人工智能仍有局限

參與學習營的羅敬業神父有時也會參考人工智能建議的講道內容,他刻下正在菲律賓進修,借助人工智能翻譯講道內容,惟他謹慎對待人工智能製作的成果,「有教友在海外購買了一張漂亮的聖母聖相,我卻發現相中的聖母擁有六隻手指!於是明白到這張聖相是經由人工智能製作出來。」

羅神父解釋,人工智能製作的圖像及內容有時會摻雜虛假內容,「或混入不適用於天主教的辭彙……其建議的講道文本結構及敘事方式亦千篇一律,故此,我只會參考人工智能對經文的演繹,從而汲取靈感。」他認為,修道人及教友應避免依賴人工智能, 宜以祈禱為服務的中心,「預備講道需要配合祈禱,祈求聖神幫助神父去理解聖言。」

對於應用人工智能,韋頌修認為教友不應滿足於它所產生的內容,「應深思如何將我們的信仰,套用到現實處境當中。」

學習營另一講者、教區資訊科技委員會委員謝戰則表示,「我們無論使用哪種電子平台,皆要謹記自己的使命是傳遞信仰、希望及愛,並以聖經為依歸,遵守教會的道德規範。」(鄧)


  • 01 人工智能製作的宗教圖片,不時會胡亂配搭宗教標記。圖為人工智能製作的聖母畫像。
  • 02 韋頌修鼓勵聖職人員勇敢面對新科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