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聖馬善樂彌撒中心 獻主會大家庭為主作證

期數
4231期
刊登日期
2025.03.21
主曆
2025年03月23日 四旬期第三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kkp10-11_1200按圖放大

共用圖片/檔案 - 區區有聖堂獻主會小學地下禮堂擁有兩個身份, 既是學校禮堂,又是聖馬善樂彌撒中心,每星期舉行主日感恩祭。禮堂最前方的台上,中間放置有獻主會會祖聖馬善樂的畫像,左側是獻主會十字架,右側是獻主會小學校訓「愛主愛人」。在上課天,學生在禮堂集會及學習時,深刻感受到天主及會祖對自己的關愛。

聖母院堂區主任司鐸鄧永林神父( William Meng , OMI )表示,在1975年, 無玷聖母獻主會創立獻主會小學。1990年, 聖母院堂正式於獻主會小學設立彌撒中心, 稱為獻主會小學彌撒中心,在主日早上為居於附近的信友舉行彌撒;並於2005 年改稱為聖馬善樂彌撒中心。

祭台後的小聖堂恭置耶穌像、聖母像及聖體櫃等,早年神父會在此為教友主持平日彌撒。當時學生常常見到教友在學校參與彌撒,讓他們有更多機會接觸信仰生活。現時,彌撒中心不再安排平日彌撒,但校監簡立和神父仍定時與教師及公教學生,在祭台後的小聖堂進行靈修及宗教活動,讓師生在校園環境中親近天主。

每逢星期六,學校工友便會收拾禮堂物品,為翌日的主日彌撒作好準備。教友邱敏是工友之一,他早年與家人慣常到聖母院堂參與主日感恩祭,惟其母近年行動不便,需以輪椅代步,便改到彌撒中心。他喜歡聖堂及彌撒中心平靜的氛圍,也曾加入堂區的聖若瑟會,協助在彌撒中收取奉獻。

他現時雖然較常到彌撒中心參與主日感恩祭,但因著彌撒中心與堂區緊密合作,為教友安排不同活動,例如誦唸玫瑰經、聖母像出巡、聖體聖血節的聖像出遊活動等,讓他可以經常參與堂區舉辦的活動,深化信仰。

教友周文豪是獻主會小學的舊生, 多年來於彌撒中心參與感恩祭,現時主要在彌撒中心擔任讀經員。彌撒中心於每個主日提供一台感恩祭,大約有30位教友風雨無間地回到彌撒中心與主相聚,周文豪形容教友的關係尤其熟稔緊密。而由於當中有不少長者教友,周文豪早年兼顧讀經、領經、收集奉獻等職務。他認為在服務中,加深了自己對彌撒中心的歸屬感,使自己更加投入地為主服務。

連結學生及教友傳播主愛

目前在彌撒中心擔任送聖體員的教友黎潔儀表示,母堂與彌撒中心的送聖體員一起開會及接受派遣,而堂區也會安排送聖體員前來服務,與彌撒中心緊密合作。

黎潔儀於1990 年起在獻主會小學任教,在教學生涯中認識信仰,其後分別出任獻主會小學及獻主會聖馬善樂小學的校長,於近年退休。她回顧在領洗及出任校長後不久, 學校經歷從半日制轉為全日制的上課時間,在忙碌的轉制過程中,信仰給予她無限的支持及鼓勵。她補充,除了前任校長暨代母的榜樣,鼓勵她每天祈禱外,聖經中「你們仰觀天空的飛鳥,牠們不播種, 也不收穫,也不在糧倉裡屯積,你們的天父還是養活牠們;你們不比牠們更貴重嗎?」(瑪六26)也鼓勵她深信天主在生活中的帶領,幫助自己適應教學工作上的轉變。

黎潔儀表示,教友及學生每年都會一同參與堂區活動,例如傳教節慶典、聖母像出遊、聖體出遊及朝聖活動等,無玷聖母獻主會連結堂區、彌撒中心及學校,整個獻主會大家庭一起為主服務及作見證。


編輯 Catherine Wong / 採訪 Elaine Ng / 設計 Andy Won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