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由愛而生 與無家者建立友誼

期數
4231期
刊登日期
2025.03.21
主曆
2025年03月23日 四旬期第三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02.禧年logo本頁圖片/檔案 - 01.01_500( 本報訊)青年教友Augustine過去兩年跟隨聖艾智德團體探望無家者,他坦言最初礙於露宿之處非常骯髒,暗忖探訪後速速離開,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滿佈垃圾的街角,成就了美麗的相遇,「一名性格害羞的南亞裔無家者最初冷待大家的關懷, 直至我所屬堂區兒童善會成員加入探訪行列,他們的童真及福傳喜樂,令這名無家者臉上,展現出過往欠缺的笑容。」

不少慕道者於四旬期內積極參與愛德服務,認識關社使命。無家者(貧窮人士)更是禧年的關懷對象之一, 而Augustine 去年領洗後仍定期探望無家者,非常珍惜這個讓教友及無家者攜手跨越自我的旅程,「我們不是外賣速遞員,而是一起建立友誼的同行者。」他鼓勵教友不要吝嗇向無家者表達關懷,「微小如一個接納對方的身體語言,定必令無家者感受得到。」

聖艾智德團體於四旬期內鼓勵世界各地的成員走出「自我」, 關懷有需要的人,讓互不關心的個體,成為互相扶持的「我們」。 團體的香港負責人之一崔麗儀表示,成員與友好於每週前往九龍區的橫街窄巷探望無家者,她喜見青年「走出去」,讓成員與無家者之間的友誼,更添溫暖,「朋友之間的尊重,是我們與無家者打破隔膜的關鍵。」

真摯關懷讓頑石微笑

「近年不少無家者是難民、酷刑聲請者及吸毒人士,他們處境甚為艱難。」崔麗儀稱,無家者度宿於行人隧道內, 環境惡劣,床鋪被垃圾包圍,隨同團體成員探望的天主教學校學生,曾與無家者一起切蛋糕慶祝生日,而成員持續探訪,「令最初不願意傾談的無家者打開心扉,並樂於跟青年義工傾談。」

崔麗儀與團員不以無家者為「服務」對象,反而視他們為朋友,令她最為難忘的一次是,「團員知道一名無家者喜歡飲咖啡,便幫助他整理衣裳,並用手拍走他身上的蟑螂, 然後一起在店內享用即磨咖啡,無家者盡展久違的笑容。」本頁圖片/檔案 - 01.02_500

正視基層苦況

「無家者的數目於近期不斷增加,愈來愈多『麥難民』於快餐店內流連。」慈悲香港創辦人胡頌恆神父(John Wotherspoon)幾乎每晚與青年探望麥難民,「他們視快餐店為安全及擁有『人氣』的地方,那裡亦方便自由進出,不受束縛。」

胡神父有見及此,於去年在油麻地上海街192號開設「慈悲香港之家」,讓無家者自由入內歇息,並安排社工及義工主動陪同有需要的一群前來。

年近八旬的胡神父表示, 「社會上有不少有心人,其中一名基督徒青年成為義工前,自發探望無家者多年,這份熱誠值得我們學習。」慈悲香港於

322日在塔冷通心靈書舍,跟多個關注油麻地及佐敦社區的團辦合辦座談活動,鼓勵公眾關心區內基層人士的苦況。本頁圖片/檔案 - 01.03_500

聖方濟各堂的牧者及教友於每月第四個星期五走上街頭,為露宿者及有需要的人士派發「方濟麪包」,從中建立鄰里間的情誼,陳樂宏執事一行人帶著笑容,奉上麪包、樽裝水及水果,從而打開話匣子,惟有時對方不理睬,只能留下手信。

「我們建立關係的過程相當漫長,令我難忘的一次,是一名探望多時的無家者對我們說:『感謝天主!我知道聖堂在哪兒呢!』無家者對天主的感恩之情,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對教友是重要的鼓舞。」陳執事身兼聖雲先會香港中央分會神師,他強調愛德服務旨於「將基督帶給受服務者, 並將他們帶給基督。」(鄧)


  • 01 聖艾智德團體的香港成員,陪同訪港的羅
  • 02 慈悲香港義工探望無家者
  • 03 陳樂宏執事(右三)與聖方濟各堂教友為探訪無家者預備物資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