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讓禮儀成為恩寵之源 教友翟鳳玲
四旬期是拜苦路默想基督苦難的時期,香港堂區使用的有關苦路善工小冊子, 文句貼近本地用語,承載著本地禮儀工作者的信德,及編寫和翻譯智慧。教區禮儀委員會(禮委會)職員翟鳳玲懷著謙卑的心,細心聆聽專家的指引,襄助他們編譯苦路書、禮儀用書及教廷禮儀文件。
翟鳳玲最近獲香港教區頒發30年長期服務感謝狀,她早前為中國內地的修女提供禮儀培育, 其後主力服務本地。她於2006年完成美國印弟安納州聖母大學文學碩士學位(神學:主修禮儀) 後,參與禮儀經文及文件編譯工作,包括協助教區秘書處編訂香港教區的聖事牧民手冊,又在疫情期間參與編訂《看,這個人》苦路和《一周的第一天》光明之路。
禮儀經文及文件的中譯本多年來由兩岸的教會禮儀機構合作翻譯, 翟鳳玲慶幸能夠躋身華語「禮儀人」行列, 與多位擁有豐富禮儀學養的學者合作。
翟鳳玲協助禮委會編訂每年出版的《天主教羅馬禮禮儀日曆》,並與禮委會同事及義工合作在禮委會網站上載每日彌撒經文及日課經文,供相關手機應用程式使用,「編譯要貫徹信達雅的翻譯原則,調適本地需要,包括考量祈禱語調、語境、語氣,為避免語病或需要時調整辭彙…… 試行本亦要不時更新及再版。」
「香港是『橋樑教會』,為兩岸及全球華人的中文禮儀服務。」她深深明白到,質素優良的中文禮儀用書,能幫助教友積極參與禮儀—她慶幸能參與中國內地之教會復甦後,投入禮儀本地化的旅程,培育他們善用相關資源。
翟鳳玲在聖文德堂的方濟會聖經學者會士之牧養下成長。她在聖言的薰陶下,希望離開公司秘書的職場生涯,而為天主所用,最終在1994年獲聘為教區禮儀委員會研究員,協助在內地的教會更新禮儀生活,「能夠服務中國內地,是這份工作最大的吸引力。」
她當年矢志協助內地教會與普世教會接軌, 「對香港教友而言,為彌撒安排信友禱文和領經稿是簡單不過的事,然而,為昔日剛復甦中國內地教會,卻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走遍大江南北辦工作坊
翟鳳玲曾走訪中國內地,透過舉行工作坊,讓修女和教友汲取香港的經驗去舉行中文禮儀,「有一年的聖誕節前夕,我往西安探訪修女,我剛抵埗便因嚴寒的天氣致生病了。西安的修女於12月24日冒著寒風,在五星街的大戲棚上演聖誕劇,發揮創意福傳,吸引了不少大學生、青少年、市民、旅客前來欣賞, 部分人亦因此參與晚上的子夜彌撒……內地的教會生活非常活潑,令我深感內地教會充滿希望。」
當年,在中國內地之教會甚少使用中文彌撒經書,對這些書籍非常陌生,內地修道人及教友在各方支援下逐漸適應過來。她表示,隨著禮委會中國組轉型,她最初協助撰寫中文的主日彌撒領經稿,文稿合訂成為書冊,至今仍在華文地區使用。
禮儀不局限於聖堂內 融入生活
她曾參與天主教香港聖經協會,一起去培育教友閱讀聖經,聖言成為了其服務教會的養分。她深明自己的信仰生活要與禮儀工作相稱,故此不時往大嶼山聖母神樂院退省,參與詠唱日課的祈禱,虛空自我,以期成為謙卑的助人者。「我從神樂院隱修士身上體會到『教在不言中』,他們的言行讓我反思自己是否樂在禮儀中?對教會的祈禱( 禮儀)吸收了多少?有否吸取禮儀的養分去幫到其他人?……我經歷了多位前輩的提攜與陪伴,才能夠走到今天。」她憶述,香港禮儀本地化的推手恩保德神父(2023年安息)曾提醒她:「禮儀是要開開心心呢!服務時不可以緊張或像要殺人般,要讓大家感受到你的喜樂。」
在朋友眼中,翟鳳玲是樂意「捱義氣」的好幫手。多年前,她得悉一位亡者家屬為喪事奔波勞累,便應朋友介紹,請假協助安所彌撒;遇上另一友人娶新抱,請求她在婚禮上服務,她亦義不容辭答應。她經常為堂區彌撒擔任讀經及領經,亦以同等的嚴謹態度為身邊的人服務,「禮儀具備了牧靈幅度,幫人活於恩寵之中!」
她將喜樂與愛心寄託於服務之中,盼望能夠有新人接棒,幫助教友透過禮儀分沾恩寵。(鄧)
- 01 翟鳳玲於2015年的慈悲禧年揭幕禮上,宣讀教宗方濟各的禧年詔書。
- 02 翟鳳玲(左二)在聖母聖衣堂參與2025禧年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