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生 ·活】美學教育
到葡萄牙旅遊,因著太太的堅持,也因為處身天主教信仰盛行的國家,參與了11台彌撒,每天都去參與彌撒。
彌撒的參與者及不上香港,即使是朝聖地花地瑪的主日彌撒,也算不上太多人,至於其他地方的平日彌撒,人數少起來,可以是個位數。倒是在聖灰禮儀當天,坐滿了人,足證當時身處的城巿,有很多教友,但有多少是熱心教友,每個主日都來與基督同行,就是一個謎。
雖然參與者偏少,但彌撒氣氛,老實說,香港很難及得上。
首先是聖堂的布置,即使維持得不夠好,但那些壁畫、雕像,那個高聳的樓頂,還有陽光下變幻光線的玻璃窗,神聖的氣氛油然而生。雖然讀經員不會走上讀經塔上讀經,但那個雕滿各種聖經生物與人物的台階,歷史的沉澱已經極其厚重了。
彌撒人數不多,大部分都沒有聖詠團,但他們仍然保持唱經的傳統,就由主祭或領經自己上陣。不知道是葡萄牙人特別有歌唱天份,還是外文更適合唱經,大部分都相當悅耳。在里斯本的聖安多尼堂參與主日彌撒,同樣沒有聖詠團,但司琴自彈自唱,技藝已經非常厲害,而她的歌唱繞樑,一個人頂得上一個詩班,唱答唱詠時,自己也有點感動。
同樣在聖安多尼堂,其中一位神父也是用唱經,他聲線雄厚,唱來莊嚴肅穆,感染人心。因為自己不懂葡萄牙文,參與彌撒完全不懂神父講了甚麼道,在知識上的得著可謂是零,但就參與感來說,很多台彌撒,都比在香港投入。
為甚麼會這樣?我覺得是「華爾滋」體驗。如果你不懂得跳華爾滋,要學懂這舞步,就要小心翼翼地認識每一步要怎樣行,如何與舞伴配合,在這階段,你無法享受跳華爾滋,不能體味跳舞的樂趣。不過,當你已經熟習了舞步,不用花心神在如何跳的時候,就可以感受隨音樂而轉動的快樂,感受自己在節奏中跳躍的美好,合拍的舞伴讓你感覺到人生的美好時刻。
換言之,當你習慣了規定後,隨規矩而行, 反而讓自己把心神放在美好的事物上,從而得來良好的體會。
問題在於:香港的彌撒,大家還是很在於舞步如何跳這一點上,許多人都是舞路專門,力求每一個人都跳得那麼標準。另一端,就是熟習了禮規後,有甚麼東西,可以讓教友體味到聖神的美麗,感覺到禮儀的超越,感受到共融的觸動呢?在彌撒中,此時此刻此地此人,正是一個神人相接的交匯,而我們能否力求每個教友,都有條件讓他們進入這境界呢?
大家努力吧。
- 圖:葡萄牙科英布拉(Coimbra)的聖十字架堂
塘邊鶴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