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顧移民及難民 仰仗聖神力量 同懷望德朝聖

期數
4237期
刊登日期
2025.05.02
主曆
2025年05月04日 復活期第三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03.01_859 本頁圖片/檔案 - 03.02_500
本頁圖片/檔案 - 03.03_500

本頁圖片/檔案 - 03A禧年logo(本報訊)在青衣聖多默宗徒堂外的階梯上,最近添置了加拿大雕塑家史萬斯(Timothy Schmalz)的青銅雕塑「Sheltering」(意即蔭庇、棲身之所):一位瑟縮街頭的流浪者,被象徵聖神的鴿子蓋上被鋪(參依五十八7)。夏志誠輔理主教在427日祝聖雕像時,提醒教友憑藉聖神的力量,在有需要的人身上看見耶穌的容: 「可以在哪裡找到這隻白鴿?⋯⋯願聖神感動我們,照顧和庇護身邊無家可歸的人,以及心裡不知道家在何處的人。」

為慶祝禧年,香港教區當天以「移民及難民」為主題,舉辦「希望的朝聖者」心靈朝聖之旅活動,約有180人參與。大會邀得聖雲先會香港中央分會主席孫漢華簡介本港的難民情況,並與難民家庭對談。Peter14年前來港提出免遣返聲請,至今仍未獲批,「已由當年的年青人變成一家五口的家庭。」由於其難民身份,一直不能在本港工作,只能靠政府發放的津貼維持生活所需;他擔心一旦被遣返原居地,已失去工作技能的自己將不能適應。

他續稱,由於一家人較少外出與他人接觸, 導致出現社交隔閡;孩子們在學校即使表現優秀也不能代表學校到外地參加比賽,亦需在這方面安撫他們。但他慶幸孩子們能接受教育,在香港遇到的人也對他們一家照料有加,感謝大家這顆「憐憫的心」。

孫漢華補充, 截至去年年底, 本港有逾13,000名免遣返聲請人士及難民,主要來自印尼、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和菲律賓, 言語不通成為他們最大的障礙;加上津貼金額不高,只能居於環境欠佳的劏房,又要面對隨時會被遣返的心理壓力,令不少人的健康出現問題。

聖多默宗徒堂的英語團體代表Mari b e l Bautista亦獲邀分享外籍勞工在港的生活,坦言有外勞被僱主剝削,需在惡劣的環境工作,又欠缺醫療等基本保障。她慶幸自己在堂區團體中能與別人分享生活上的困難、交流經驗、提出意見及發揮所長,有助消弭孤獨,更讓她找到「家外之家」。她期望堂區中、英文團體日後能合辦活動和服務,例如聖經分享聚會、小型運動會和歌舞比賽等,好能互相學習和加深認識。本頁圖片/檔案 - 03

夏主教在總結時寄語在場人士,不但要感謝天主讓自己不用像移民和難民般流離失所,更要伸出援手:「『人』這個字,寫法是一撇一捺, 你倚仗我、我靠著你,看見他們的苦況,我們應盡力幫忙,或許有天他們也能幫助我們,至少現在已能給予我們機會去愛。」他亦鼓勵眾人成為別人「希望的標記」,在生活中向有需要人士傳遞希望,一起當「希望的朝聖者」,攜手邁向天國這個基督徒的「家」。

為配合禧年,教區自3月起每月舉辦心靈朝聖之旅,在本港各個朝聖地舉行不同活動,例如聖堂導賞和主題講座及分享,並安排明供聖體、修和聖事、彌撒及晚禱等禮儀。(黎)

• 每月活動資訊,詳見教區禧年網站:本頁圖片/檔案 - 03QR 


  • 01 夏志誠輔理主教(右三)祝聖「Sheltering」雕像,右四為伍偉恒執事。
  • 02 夏主教主持朝拜聖體儀式
  • 03 夏主教(台上右一)、孫漢華(台上右四)、聖多默宗徒堂英語團體及全場參加者合唱《Shine Jesus Shine》,台上最左方黑衣者為Maribel Bautista
  • 04 馮菀菁修女於活動開始時簡介禧年詔書內容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