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貞德中學音樂教師鄭加略
(本報訊)管風琴是宗教音樂常用的樂器,聖貞德中學音樂科科主任鄭加略便用了兩年時間研究和製作一台電腦管風琴,他期望學生認識這樂器之餘,以身作則讓學生明白要敢於嘗試和認真做事。
信徒鄭加略四月二十日對本報說,製作電腦管風琴的構思始於二O一O年十二月,一一年一月動工,他用木箱將兩部已棄用的電子琴鑲嵌起來,將琴鍵、腳踏鍵等接駁至電腦,然後加設喇叭音響、電子顯示屏、兩排音管等。今年四月他終於成功製成這台電腦管風琴,他說:「彈奏時,音管經過空氣發出的聲音,產生共鳴及餘音的效果。」
現在學校設置了管風琴,非信徒學生亦有機會了解宗教音樂的吸引之處。鄭加略說:「我很同意梵二禮儀憲章所提及的管風琴的音響和音色,它演繹傳統宗教樂曲有其獨特韻味,令人與上主更加親近。」
去年年初,學校在新高中課程中加入管風琴音樂欣賞及作曲研究,讓學生創作及演奏管風琴音樂,他同時計劃在兩年後製作木管的管風琴。
鄭加略在聖貞德中學任教二十六年,當中有兩年任教設計與科技科,能掌握一定的金工及木工技術。他說:「言教不及身教,學生見到我製作管風琴時,自不然引起他們的興趣,久而久之產生了這方面的求知慾。」現時,有學生也嘗試自製樂器,並且在遇到難題時會自行尋求解決方法,看到他們認真和不斷嘗試的態度,鄭自言感到安慰。
學生善用環保物資
製作樂器組成樂團
校內四名修讀新高中音樂選修科的中五生,看到鄭加略製造電腦管風琴時,不時走到音樂室察看進度。他們均表示對製造管風琴很感興趣。當中陳衡與鄒啟亮是天主教徒,他們平日只能在聖堂聽到電子管風琴的彈奏,現在很高興在校內也能欣賞到這類音樂,陳衡說:「以往只會以鋼琴的方式彈奏管風琴,現多接觸管風琴後,才感受到兩者不同的風格。」
另一學生秦健朗稱,平日只接觸單簧管一種樂器,接觸管風琴後,發現不同樂器帶出的效果各有不同,令他燃起對其他樂器的興趣。
演奏銅管樂器的余文杰稱,期望能與管風琴合奏,認為可以更加強烈帶出宗教音樂的效果,他認為管風琴設有上、下琴鍵,再配合腳鍵盤彈奏,令聲音更豐富。他說:「以前不知道管風琴的銅管是如何計算,看到老師製作後,便對此產生興趣,同時主動找尋相關資料,如認識它的發聲原理。」
另外,該校於二O一O年成立環保樂團,學生由中四起,利用廢物製作樂器,如以鋁罐和木棍製造成二胡;笛子取材自已棄用的鋁管或膠管;用過的大水樽、麻繩、木棍等變成敲擊樂器等。
本身是環保樂團成員的學生鄒啟亮說:「愈來愈多人重視環保,以廢物製作樂器,相信出外表演時,也能向觀眾帶出環保信息。」
鄒啟亮表示,當初是有學生利用奶粉罐和地拖棍造二胡,嘗試幾次後成功奏出樂曲,遂開始以不同廢物製作樂器。陳衡稱,成員製作笛子時,須留意鑽孔的大小及距離,他們會參考現成笛子作比較。
經過多次嘗試及改良後,不同的環保樂器相繼成功面世,並且音調準確,更有機會搬上表演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