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校長李烱輝榮休

刊登日期
2012.07.06

(本報訊)在南區土生土長、將於新學年起榮休的信徒校長李烱輝投身教育三十五年,他自小因接觸天主教小學而信教,讓他有機會選擇終身事業去服務天主。

李烱輝在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擔任校長已有三十年,他將於新學年起退休。該小學於一九五八年開校時,他就是這學校的小學生。「我小一時曾入讀嘉諾撒培德學校,小二那年轉入剛開校的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畢業時,聖伯多祿英文中學(現聖伯多祿中學)仍未落成,便就讀另一所中學,至中二時聖伯多祿收生,便理所當然地轉往該校就讀。

中學時期已渴望信教的李?輝說:「我上過三次慕道班,每次決定領洗時都遭家人反對。直至二十歲那年,我自行到聖堂領洗。」

他自小已在南區生活,在佛教家庭中長大,有六兄弟姊妹,他是家中長子。他家自祖父在南區定居後,以售賣雜貨起家,其父欲待他長大後接手雜貨店,他卻在預科後入職銀行業,以為可在這方面發展。他卻發現愈做愈困難,「我不喜歡從商,工作兩年後,感到不如意,甚至對前景漸感迷茫和失去方向。」

從銀行工轉投教育

幸而在領洗後他開始投入堂區生活,同時多思考人生意義,「我看不同的書籍去尋求答案,後來索性離開銀行業再讀書。」他想過讀藥劑、物理治療、護士等,最後選擇修讀師範。他入讀柏立基師範學校(現已合併為香港教育學院),畢業後在黃竹坑天主教小學(已結校)任教五年,其後於一九八二年起,轉往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擔任校長至今。

李烱輝說:「聖伯多祿在船上接受耶穌的邀請,在驚濤駭浪下船來步行水面,顯示對耶穌的信心。這與服務基督的態度一樣,不用害怕,只管信。」他說,自小已聽過這番話,在他回到母校培育學生時,這提醒他應秉持的態度。

他一直很重視學校的宗教及人格培育,在校內不難看到牆壁上不同的聖經金句、聖像;其中由校友合資捐獻的聖伯多祿聖像放置於校內,每朝早上,他便到聖像前祈禱,「見到學生時,會邀請他們一起祈禱後才上課,這是為延續昔日我仍是學生時,神父及修女為我所做的一切。」

領導小學三十年

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的校訓是「敬主愛人,修德力學」,他說「要讓學生認識天主,並能愉快地學習。」自二OO五年起,他在學校提倡「三好學生」獎勵計劃:「在學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庭做個好兒女、在社會做個好公民」,以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獎勵計劃由老師、學生、及個人作評分,使全校師生也能參與;另外,三年前起,他在成績冊上,加設「個人素質」的成績表,藉此培育學生的個人品格,以達至全人教育。

他指出,教育包括召叫、委託、使命。「教育肯定是天主的召叫,每位學生也是天主委派給我們去照顧,教育工作者既然受到天主的委託,便要做好本份去履行使命。」他坦然近年也面對收生不足的困難,也要照顧能力稍遜的學生,他相信在主的旨意下,「只要堅持天主教的辦學原則,任何事也能積極地面對。」

校內教師既要適應教育改革,同時照顧有困難的學生,如曾有學生因家庭問題出現行為偏差;亦有學生因雙親居於內地,須留在親戚家居住以便上學;或有過度活躍,學習遲緩等學習問題,但他留意到老師仍用心地為學生服務,培育出「伯多祿好學生」。他說:「現今教育,『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期望將來更多有心人延續天主教的辦學理念。」(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