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內完成籌建新校舍任務
(本報訊)聖伯多祿中學校長劉超賢將於九月榮休,回顧三十九年的教學生涯,最令他感滿足的是為學生改善學習環境,及幫助清貧的一群。
談到退休生活,劉超賢說:「希望天主不要讓我腦筋停下來。」他指只要學生或老師有需要,他願意繼續回聖伯多祿中學襄助,而退休後的他將會擔任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及小學部的校監。他勉勵學生要「自主學習,前途自主」,成為自己生命的領導及主人。
暑假期間他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教學生涯中有兩件事印象份外深刻,第一件是爭取學校遷到更寬敞的校址,這任務最近已接近完成——學校舊址細小,教育署曾經不批准開設預科班,他說「要幫學校提升質素,最少要先改善硬件」。任內最後一項主要工作:籌建新校舍任務完成,他表示現在看到努力的結果實在感到安慰。
回顧新校舍籌建過程,他說當年曾研究擴充方案,既進行諮詢,也向政府爭取加建原有校舍的中座(作為禮堂),及至一九八八年起積極考慮遷址,輾轉經年,新校舍獲批准興建後,他更延遲一年退休去跟進並監管工程。目前該校已由原先的十五班增至二十三班,遷址新校舍後更可達三十班的目標。
另一件讓他難忘的事,就是剛開預科班時,很多學生買不起教科書,學校便資助他們購書。他說:「我們做的只是幫助他們應一時之急。」教他感動的,是學生都守信用還款,學校雖沒有設下還錢時限,但大部份人於一年內已清還。
劉超賢於一九七三年起任教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七七年才轉到聖伯多祿中學,並於八一年起擔任校長。
面對近年教育界的轉變,如早年的母語教學,近年通識課程,至最近的「國民教育」,他寄語教育政策執行者不應急功近利:「就如教改般,實在推行得太急,應該讓持份者慢慢去認受並了解。」
他認為,學校不可以用「市場機制」去管理,「教育有自己的一套準則」。他說以「排名榜」去衡量學校質素,完全違反教育理念,如同以救人多寡去判斷不同性質的醫院,事實上,每間學校有其獨特針對不同學生的教學模式,「用外在指標衡量,冒犯了學校甚至老師。」他說。
他忠告老師不要以功利眼光看待教育,或只看重一時的成績,教育宗旨應是「有教無類」。
另一方面,他認為現今教師應得到更多的支援:「可以安排更多教學及文書助理去協助老師從事影印等工作,讓教師能夠集中去預備教學內容。」
談到信仰經歷,劉超賢說,在公教學校服務的神父,教曉他為人奉獻自己的精神。
他兒時在鴨?洲區的小學就讀,其時教授聖經科的耶穌會神父讓他接觸天主教並參加校內慕道班,還探訪他一家。神父親民的作風及其善表讓他和父母留下深刻印象,這促使他於小學六年級領洗,父母亦於數年後相繼領洗。
領洗後,他積極參與教會活動,中二起參加聖母軍、輔祭會,其後服務聖詠團,積極參與教會活動,令他由文靜內向變得開朗,也敢於抒發己見。他亦深受當時神師的話感動:「生命是一份奉獻。」神師以南美洲一種一天便完成整個生命過程的種子作比喻——種子雖短暫,但使命就是傳宗接代,為別人而生。
公餘時,劉超賢亦創作聖樂,他謙稱未曾受過任何音樂專業訓練,但以其認真做事的性格,即使音樂只為興趣,他亦不斷研究並學習各類教會音樂,更曾為教會及學校創作三首歌曲,其中一首包括《你是磐石》;《心頌》的《頌主恩》亦是他的作品。他更會在特別日子或慶典,於早會上為學生一面彈奏結他一面伴唱。
劉氏對於金錢的看法:「錢是死的,並不能帶走。」而他做事的原則一向是以別人為先,將自己放下,「我很簡單,只要能幫助人便很開心。」他說。(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