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簡泳怡豐收一年:
(本報訊)十四歲的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中學部)中三學生簡泳怡,自中一起熱愛科學實驗,她近日以「澱粉之可塑性」為題,在印度舉行的「國際兒童科學及數學節」獲一等獎。她表示,從不斷探索至找出可行方法,這是一份很大的滿足感。
簡泳怡於本年十一月初,在印度安德拉邦的維沙哈巴南(Viskhapatnam)舉行的國際兒童科學及數學節(International Children's Science and Maths Festival, ICSMF 2012)大賽中,從全球逾二千九百份作品中脫穎而出,在十一至十五歲的組別中獲一等獎。
能夠在眾多參賽者突圍,簡泳怡十一月三十日向本報表示,成功背後須經過不斷反覆研究、試驗、改良,最重要是耐性。
她的「澱粉之可塑性」研究,是以糯米粉及木薯粉研發成可分解的塑膠,以此製造杯、碟等器皿。她說:「現時的塑膠是石油副產品,不能生物降解。我於是上網搜尋資料,發現粟粉、甘油、水、醋可製成可降解塑膠,但效果並不理想。」後來她以木薯粉再次嘗試,但卻過不了耐水測試。
其實簡泳怡中一起已進行「澱粉之可塑性」研究,並與三名同學一起參加科學比賽,但最後只剩下她一人,「起初大家也十分熱中,後來陸續有人放棄,發明科學除了本身有興趣外,耐性其實很重要。」
成功背後充滿無數磨鍊及失敗,反覆不同的測試、細心嘗試配方的不同比例,更遇過天氣潮濕令作品發霉等困擾。最後,她以木薯粉混合糯米粉,再經過注模、耐水性、拉深強度、延性、柔軟度等五個測試,研究出相對堅硬的可塑性塑膠。於是她發現,測試是很重要的一環,只有不斷試驗及改良,才能成功研發出來。
問及何時開始對科學感興趣,她表示就讀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小學部)時,她參與中學部舉辦的科學活動,讓她有機會接觸科學,「我學習接駁電線令燈泡發光,成功後感到很滿足,自此對科學感興趣。」
今次得獎,她可參與由香港城市大學舉辦的「良師啟導計劃」,於一年內跟隨任教生物化學的教授,與她進一步研究其作品,並給予意見,期望作品得以延續及改良。
「澱粉之可塑性」亦為簡泳怡於本年八月在寧夏舉行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一等獎。她的指導教師陶婉雯表示,同一作品到不同的科學比賽中參賽,學生有機會重新改良及認識其作品,有助培養求學精神。
是次陶婉雯陪伴簡泳怡到印度參賽,她表示除了觀摩別人的作品外,全英語對答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均能令人成長,她對這個學生的評語是:「做事認真,對科學的態度嚴謹,亦會主動搜尋相關資料作參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