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有你】教學相長

刊登日期
2013.02.01

「唉!現在的學生真是大不如前。上課總是懶洋洋、不專心、堂上的功課沒有一個是跟得上的。」陳老師續說︰「姑娘,你剛才觀課也看到吧,我大半班的同學根本就在做白日夢,從頭到尾都不在聽我講課!學生快到中一了,真難想像他們升上中學的情形!」陳老師搖搖頭,氣餒地訴說著。

面對老師無奈的情緒,我當然嘗試去安慰。但另一邊廂,為了讓老師重拾教學的信心,我嘗試與老師一起去尋求同學不專注的原因及解決方法。在與陳老師的對談中,發現原來陳老師的這班同學雖然成績平平,但活躍非常,有好幾個更是運動健兒,曾在運動比賽中奪標。看來,陳老師有福了,既然班上有這麼多精力旺盛的同學,陳老師大可邀請較活躍的好幾個同學,擔任課室中的組長,幫助老師擦黑板、派簿、開關電源等。陳老師不愁分身不暇外,同學還有機會出來「舒活筋骨」,釋放他們好動的精力。

正因這班大部份的同學也喜愛運動,我建議陳老師嘗試把運動融入講課的例子中,讓同學能把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同時,我們又一起檢視課程的深淺程度。原來學校為了讓小六學生盡快銜接中一課程,在小六階段已開始把部份中一的課程預先施教。但陳老師這班同學似乎跟起來有點吃力。於是我便和陳老師一起找出課文重點,然後調節深淺度,務求配合學生的真正能力。在教學設計上,陳老師又引入更多分組活動,好像討論、比賽等,使教學方法更多樣性。

起初,陳老師在試行這些方法時,同學的進度一般。但陳老師沒有放棄,當同學有少許進步時,陳老師讚揚學生的學習熱忱和付出的努力。當孩子看到自己學有所成,能解決具挑戰性的難題時,那份成就感才是學習的能力。

當陳老師看到同學的學習動機比從前有所改善,陳老師也明白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亦嘗試不斷去檢討自己的教學法。相信「教學相長」就是這個意思吧。

 

天主教教育事務處教育心理服務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