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以藝術提醒大眾

刊登日期
2013.06.14

(本報訊)中學生與本地藝術工作者透過藝術品,探討智能手機的普及如何影響現代人的生活模式。有學生希望藉著作品提醒大眾,應平衡地使用科技,不可忽略周遭的人和事。

中環街市綠洲藝廊早前展覽了由十間中小學生製作,以「對話」為題的藝術作品,當中包括有巨型的智能電話藝術裝置、以立體的表情符號說故事。

參與社區藝術雙年展的聖安當女書院中五生陳靜雯,與十六名同學和兩名本地藝術家共同創作名為「觸控?生活?」的藝術裝置,作品造型是一雙巨手及一部智能手機,其中兩根指頭畫上笑臉,繫上耳筒,似乎與外界隔絕。

陳靜雯表示,作品令人聯想到使用手機的人冷落旁人,反映現代人的溝通模式由面對面講話轉為只以手機溝通,用以與人聯繫的語言亦轉化為圖像。

她五月二十三日說:「現在的九十後青年,智能電話萬不可少,若失去了,生活會感到乏味和不自在。」她表示參與製作時,有思考個人使用手機的習慣,亦不抹煞當中的好處,「只要按下應用程式,便找到所需資料;遇到有趣事情時,可以拍下重要一刻並上載上網,達到互動效果。」

陳說,過去與朋友聚會時,身邊朋友凡事以「手機行先」,拍下食物照片、到達每一處便「打卡」確認位置等;參與製作後,她反思到要自律地使用手機,「不能否定智能電話的好處,但要適可而止,與朋友一起時,提醒自己要放下電話,享受與人相處的樂趣。」

教區青年為牧民委員會青年牧民幹事梁翠珊五月二十一日指出,青年善用科技資訊與人聯繫,智能手機廣泛使用是無可避免的事,「溝通模式轉變,令雙方的對話及會面次數減少,會影響青年從人際關係中建立信任,甚至乎使用詞彙及溝通的能力也會下降。」

梁翠珊觀察到青年過分依賴智能手機會使專注力下降,建議青年的同行者要多提醒他們有節制地使用手機。(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