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香港仔聖伯多祿中學

刊登日期
2013.06.28

(本報訊)聖伯多祿中學六月二十八日為新校舍祝聖揭幕,校長唐慶強期望新校舍的新式設施,能幫助學生在學業和全人發展上成長,以及支援新高中的學習需要。

唐慶強於去年新學期學校遷入新校舍之際,接替榮休的劉超賢擔任校長,他六月六日對本報說,新校舍的電子科技設施能夠加強各科的支援,配合新高中的學習和體驗需要;更寬敞的校園亦有利體育活動。

聖伯多祿中學從香港仔大道、毗鄰聖伯多祿堂的舊校舍,遷至水塘道的新校舍,校園採用新式設計,依山而建,每間班房窗外盡是綠色環境,並設有多個特別室,包括語文室和兩個電腦室;除基本禮堂和有蓋操場外,更設有訓練短跑的平台跑道、屋頂太陽能發電板,兩個籃球場及平台均提供無線網絡系統;稍後亦擬安排一房間作小聖堂用途。

談到學校未來發展,唐慶強校長期望加強學生的自學動機,以及高中學生在中、英、數、通識四核心科目上的能力,例如善用語文室的電腦器材和教學工具。「對於英文能力較強的學生,學校會讓他們有更多機會接觸英語⋯⋯語文有待改進的則獲更多照顧和功課輔導,並預期相關措施能夠擴展到初中。」他說。

該校中一至中六每級四班,高中四科核心科目由四班分為五班授課,以降低師生比例。談到初中生課程,唐指「生活與環境科」具備地理和通識元素,另設「中外史」,幫助學生掌握人文學科知識。

唐慶強任教聖伯多祿中學三十年,擔任校長前任教物理科,是校內第一位電腦科老師。他說電腦科聯同數學科提供跨科目教學,相輔相成。

融入香港仔社區
關心弱小聯繫堂區

唐慶強稱,學校未來會加強牧民工作,其中一位資深宗教科老師調職牧民助理,全力照顧學生信仰成長和福傳,以及發展既有的天主教同學會。他說學校本身亦與堂區和區內公教學校保持聯繫,例如每年九月共同慶祝天主教教育日。

事實上,聖伯多祿中學亦融入香港仔社區,倫理科學生會到區內扶康會單位當義工,服務智障傷殘人士;學校計劃稍後與明愛合辦「長者學苑」,為區內長者提供不同課程。

該學生會由學生一人一票選出幹事會,副會長鄭顯政六月六日說,他們為學生舉辦不同聯誼和福利活動,讓幹事與同學之間加深友誼。

談到學習得著,另一副會長梁啟雄說,從天主教信仰出發的倫理科幫助他分析時事,他說:「剛過去的貨櫃碼頭工人事件期間,老師跟我們分析傳媒報導,提防偏頗資訊,兼從勞、資不同角度了解工人處境。」

會長陳聰說,新高中選科比以往靈活,讓學生更能夠培養興趣,他選修了生物科及化學科,期望日後成為獸醫。

領袖生總隊長莊玉琳稱,領袖生工作訓練學生領導才能和應變能力,學校亦提供有系統的領袖生訓練活動。領袖生總隊長鄧柏鏗說,師生彼此如朋友,沒有隔膜,令領袖生工作更暢順。

新校舍帶出公教元素

郭富華副校長六月六日說,新校舍除具備新式學習配套和新科技外,校園裝置亦帶出學校主保、漁人的漁夫聖伯多祿的精神,例如有蓋操場放置了一塊象徵伯多祿、動土時特意留下的磐石;大門鐵閘鑄有伯多祿鑰匙標記的花紋;大門前有一表達伯多祿殉道的中空倒釘十字架,以及一面缺了一角的十字架,喻意青年也有分補上這一角,回應基督召叫。

任教該校二十四年的郭富華說,學校初期有段時間沒有地方集隊;有操場後,早會也曾要分三批學生進行。他說,教師團隊克服了舊校舍環境面對新高中的挑戰,全港二OO九年推出新高中之初,新校舍仍未啟用,教師便善用空間分班授課或安排浮動班,包括借助已搬遷的聖伯多祿幼稚園原址上課。

「地方不大,反而令師生多溝通,關係也特別融洽。這份團體精神傳承了多年。」他說:「我們期望學生享受新校舍的設施時也飲水思源,謹記前人的努力。」

聖伯多祿堂區屬校
從服務漁民子弟開始

聖伯多祿堂一九二九年建堂初期已發展學校教育,服務區內漁民和工人子弟,其中聖伯多祿中學於一九六五年落成,為堂區發展一條龍的學校教育,這所男校於九五年起轉為男女校。新校舍亦鄰近附屬幼稚園及小學。(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