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晉牧一周年特輯】周守仁主教致力成為教友的同行者

刊登日期
2022.12.02
kkp02-19_20221204_1200px

按圖放大

 


耶穌會士周守仁於去年12月4日在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領受牧職,成為香港教區第九任主教。周主教接受本報專訪,暢談他過去一年的心路歷程。——編者

香港教區每台彌撒均會有「請為我們的主教周守仁祈禱」這一句,「當共祭神父讀出這句禱詞,我會鞠躬感恩⋯⋯教宗方濟各時常邀請別人為他祈禱,我也請大家為我祈禱,我需要大家為我祈禱,讓我從祈禱及聖神之中得到力量,也讓大家包容我,因為我遠遠不是完美的。」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希望與教會眾人互相合作及支持,一起辨別主旨,建設香港教區。

「大家不要稱呼我為( 教會的) 『大家長』,我不喜歡這個稱呼。」周守仁主教希望與教友視彼此為同行者,「我是主教,負起帶領教友的責任,同時我也是同行者,我重視這角色。這不是想去除『神職化』,而是教會需要改變,應日益成為共議同行的教會,否則無法貼近大眾。」

然而周守仁主教仍接受被華仁的友好稱呼為Father,「我不會抗拒這個多年以來的稱呼,當然,他們會在正式場合上, 稱呼我為主教。雖然Bishop Chow是正式稱呼, 但我比較喜歡大家稱呼我為Bishop Stephen,但換作中文名『守仁主教』,為我似乎又有點不自然,表達不了英文名那份親切感。」

牆壁上的主教肖像 「偏心」的主教?

周守仁主教現在打開手機閱讀新聞,當看見自己的樣子,總是不習慣,「我仍未習慣自己成為公眾人物,我間中甚至在公眾場所內,聽見別人在背後談論我。我喜歡低調,因為低調才能夠做到實事⋯⋯教會機構會在牆壁上懸掛著教宗和我的相片,每當我於修院的飯堂吃飯前,因為十字架兩旁就掛著教宗和主教的相片, 間接對著自己作飯前祈禱,仍然有種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覺。」

周主教愛護青年,他於牧職祝聖禮上致辭說,缺乏年輕人的教會,是沒有將來的教會,「至今我仍然堅信這句話⋯⋯我很想告訴所有青年:『出來參與活動吧!你們的意見能影響教會。』教會的將來不是、也不應該是由我們這群人所決定,很大程度會是由現在的青年所決定。」

他四出接觸青年,包括那些曾因社會事件入獄的青年, 「感受到青年的灰心與擔憂,但仍有人積極尋找自己的未來, 我希望陪伴他們,同時兼顧堂區內所有青年。我盼望那些疏離了教會,或已移居海外的青年,他朝能夠在教會內扮演積極的角色,辨別將來的路。」他亦希望自己做到兼聽,同時鼓勵教友兼聽社會上的小眾人士的心聲,讓所有人能夠安心前來聖堂。

周主教有時被指對青年「偏心」,實際上他看得更闊、更遠,關心幾代人之間的友愛共融。周主教早前與主教座堂區教友去探望長者,他欣賞教友致力與長者建立信任與友誼的努力,「然而,我們也要關心缺乏照顧的長者,包括那些面對子女移民的『遺老』,「堂區是否要活出照顧長者的使命,同時教導青年去陪伴他們?這份照顧是美好的傳承,年輕人會耐心服務長者,也有創意,或會比中年人做得更好。我們要拉近青年與長者之間的距離。」他回想起耶穌會麥健泰神父(Thomas McIntyre,1926-2016)年邁失智的那段日子,麥神父有時會走出香港大學利瑪竇宿舍然後蕩失路,幸好有宿生主動帶他回家,他期望堂區青年也走出固有的人際關係框框, 主動關心那些跟自己不相熟的長者教友。

相信萬事皆有天主的旨意

周守仁主教早年取得哈佛大學教育博士學位,主修「人的發展與心理教育」,領受牧職前在耶穌會中華省從事會務及教育工作,現在卻離開原有的發展軌道,履行主教職務,「這並非巧合,某程度是天主的鋪排。我早年取得芝加哥羅耀拉大學的組織發展學碩士學位,以準備為教會服務。教育與教育心理學的心得與視野,能夠幫助我在教會的培育工作上,增添人性關懷與全人幅度。」

無獨有偶,周守仁主教與教宗方濟各皆為耶穌會士,雖然當主教不是耶穌會會士的召叫,但他們仍積極向聖神與教會的需要開放。「我想更深入了解聖神對耶穌會有何看法。我年紀愈大,愈不相信巧合,只相信有神聖的推動。耶穌會士重視分辨,我想藉此機會,深思應如何更好地貢獻教會。我希望教區有更多機會認識依納爵靈修這寶庫,作為耶穌會對整個教會的特別貢獻。」

被問及對香港教會的長遠願景,周主教表示,雖然社會受著疫情及地緣政治變化影響,教會更難去策劃長遠的未來, 「但這不代表要放棄,我們要著力去分辨,彼此聆聽。」他相信,香港教會未來會循著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的共議同行精神而發展,愈加集思廣益,「令整個教會活出梵二的精神⋯⋯以往教會相對較重視神職領導,現在我們需要去改變。」

晉牧後堅持每天處理教務

周守仁主教於9月在羅馬參與由教廷為新主教舉行的研討會期間,染上新型冠狀病毒,「最初是一天的喉痛,之後是持續兩天的發燒及肌肉疼痛,顯著病癥是多痰。」雖然身體不適,但那段期間周主教未停止過處理香港教區的教務,「我也趁機會準備好11月的教區神職周年退省內容,不過我當時擔心自己能否準時回港,最後我未能趕及參與胡振中樞機遷葬主教座堂的禮儀,令我感到遺憾。」

素食成為健康「護身符」為職務久伏案頭 少了追巴士

周守仁主教注重健康,他茹素30年,現在要更頻繁出席教會團體的聚會,間中包括飯局,教友皆會為他準備素菜, 「素食成為了我的『護身符』,一席菜餚,我只吃兩三道就足夠了,因此不用吃得過多,教友也不用遷就我。」他較喜歡西式素食,例如是蔬菜或麪食,反觀舊式的、油膩的、芝士並非他所好。

「以往我最主要的『運動』算是追巴士或小巴,現在間中有教友或專人駕車接載我到不同地方主持禮儀,少了運動,經常坐下工作,難免重磅了少許。」因此周主教常常尋找散步的機會,有時會從教區中心徒步到金鐘,再乘車到各區服務, 保持健康的體魄。

當上主教之後生活上最大的改變是,從耶穌會會院搬進聖神修院,選擇入住修院,是希望可以陪伴修生成長,以為要重新適應修院作息,卻也難不到他, 「現在要很早起床,7時15分便要共祭彌撒;也不能像以往般穿著T恤短褲,至少要穿牛仔褲。其實,修院很照顧我,修生也待我很好。」

忘記脫下主教小圓帽  希望教友多加提點

周守仁主教晉牧後每逢主持大禮彌撒,頭上總會佩戴一頂禮冠,「禮帽其實不是重甸甸的,它能剛好穩穩地箍在頭上。」

周主教對佩戴禮冠有深刻印象,因為禮冠曾於晉牧禮上掉落,令他對戴上禮冠的動作實在難忘。反而最近他卻因禮帽而遇上尷尬情況,「在禮冠之下,我要戴一頂禮帽,即紫色小圓帽。我近日到堂區主持禮儀後,忘記脫掉小圓帽,接著身邊的人不斷跟我打招呼,惟沒有提醒我脫掉小圓帽。我就在不知不覺間,戴著小圓帽,穿上普通服飾離開聖堂前往咖啡店。之後,我轉赴餐廳與朋友午膳,他向我指出我仍戴著小圓帽。我才知道這件事!」他坦言間中會忘記脫掉小圓帽,但戴了這麼長時間才記起要脫帽,還是首次,如果有人提醒,就不會這樣,所以「如果我有錯漏,希望得到教友的善意提醒。」

周主教晉牧後的另一個吃重的工作,是就教會節期或特別的課題,向香港教友發表牧函。他表示,剛發表的將臨期牧函,是聆聽與集體思考的成果,牧函從全人的培育及互相的陪伴之角度,申述他的培育願景,「這份牧函是一份期望,不是定論,而是同行的起點。我期望教會為神職人員、青年人及教友補充情意、靈性與美感的培育。香港教育著重知性及實際功能,也會影響教會,但事實上,美感是所有人心裡面的渴求,故此我希望帶動知、情、意、行、靈、美不同幅度的培育,及認識陪伴的藝術。」

周主教要不時撰寫文章,但原來他最怕寫文章,一年後仍未習慣,「天主總是安排人完成自己最怕做的事,讓他們發揮潛能。」周主教莞爾一笑並祈求天主助佑他,善盡主教職務。(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