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裡尋祂】你用甚麼鏡頭?〔作者︰周守仁樞機〕

刊登日期
2024.10.04

共用圖片/檔案 - 眾裡尋祂在手機還沒配置拍攝鏡頭前,我們只能使用相機再配上不同鏡頭去拍照。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敬佩那些認真的攝影師揹著不同鏡頭去營造所需的光學效果。當然,我們如何向觀眾呈現所謂的現實,將決定我們用甚麼鏡頭去捕捉這事物。我們更可以透過濾鏡去強調影像的某些特徵, 講述不同的故事。

其實,用甚麼鏡頭去看現實,會影響我們在理智和情感上如何理解這些事物。如果我們用魚眼鏡,物件會稍呈圓形,周邊則被扭曲。如果我們用上某種濾色鏡,影像就會呈現某種顏色。但如果我們錯用鏡頭去捕捉特定的構圖,拍出來的影像便會失焦而變得模糊。

今年6月當我到訪美國時,有機會與當地其中一位主教深入傾談。他提到教會和國家內不時出現的問題,就是透過「政治鏡頭」去看事物。因此,事情的發生很可能都是出於當事人自己的政治動機。其他解釋都屬邊緣或偶然的。

這位主教的觀察,正好說出了我也留意到現今世界主流文化的問題。除了政治鏡頭之外,我們使用的濾鏡也為我們提供了黑白的影像,卻只容許很小的灰階範圍。而且,使用這樣的鏡頭和濾鏡的人,也是利用平台和工具去接觸公眾。因此,我們被灌輸去接收這些現實,繼而相信它們就是唯一可信的。

讓我們擔心的是這情況的長遠後果,這包括形成單方面的世界觀,擔心那些從黑暗中來的壞人,將要破壞我們光明的現實,繼而相信必須採取行動去遏止或消除這些不站在我們一邊的人們。

諷刺的是,我們使用的鏡頭和牢記心中的敘述,會塑造現今和未來的世界。我們有多留意這種情況?我們有多希望由這些意見領袖為我們挑選鏡頭,並塑造我們的未來?

我們還有甚麼選擇?對於那些過度擔憂子女表現的父母, 一些助人專業人士如今會建議他們離開那些網上的家長分享小組。這些小組分享的意見往往是片面的,無法呈現平衡、客觀的觀點供其他家長參考。反過來,焦慮的父母也會培養出更焦慮的孩子。我們知道,焦慮和抑鬱很多時都會一起出現。

然而,我們可以用甚麼去替代這些有問題的鏡頭呢?有些鏡頭會凸顯人性的光輝和上主創造的美麗,它們是音樂、藝術、文學、科學、宗教和靈修。作為基督徒,我們相信福音為人的美善生活能夠提供整全、賦予生命和有目標的指向。深入理解、真誠接納、勇於實踐福音的教導,能確保我們過著美好的生活,為自己和世界帶來祝福。

當我們感到自己受到外界不公平的批評或攻擊時,還要去選擇這些正面而又充滿希望的鏡頭,無疑是個挑戰。反觀採取跟他們類似的鏡頭和行動,一定會是最吸引的選擇。可惜的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做法在我們今日的世界已被廣泛接納。如果我們跟著他們去做,就會讓自己陷入同樣的漩渦,陷入無窮盡的報復循環之中。那麼,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似地獄!

我們和香港要打破這惡性循環的唯一方法,就是採納建設而非破壞的進路、聚焦於美善而非邪惡、投入對話而不使用威脅的言辭。我相信從基督的福音這鏡頭而來的智慧,以及其他宗教的智慧;我們可以發展出一套對香港有價值、更能賦予生命和更具啟發性的方法,來應對那些扭曲的宣傳運動。

  • 本專欄每月首主日由周守仁樞機執筆,其餘主日由四位副主教(夏志誠輔理主教、蔡惠民神父、甘寶維神父、陳永超神父) 輪流執筆。
廣告